《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一本纯理论的书,又是翻译过来的,内容和语句本身都有些晦涩,但是昨晚第一次读书,还是有些震撼性的收获,这种震撼冲击来自带领老师对“生本能”和“死本能”两个概念的解读:
一、基本概念
1.“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生本能遵循快乐原则,包括几乎所有的以快乐为目的的行为。死本能也叫政击本能、破坏本能。
2.死本能的两种投射及相互转化
当死本能向外投射时,表现为对他人或事物的破坏性、攻击性、挑衅性、侵略性,或争吵、斗殴、挑起战争等;
当死本能向内投射:表现为自我谴责、自我痛恨、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我寻死等。
当死亡本能向外投射时,它就没有必要来毁灭自我。
当向外侵犯或受到严重阻碍或挫折时,它往往就会退回到自我,形成一种自杀的念头或倾向。
3.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相互转化
生本能和死本能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行为里同时存在两种本能。例如,打乒乓球,打击的过程满足的是攻击动机(即死本能),而你来我往的配合则满足了升华之后的生本能。
人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意味着如果心理能量消耗在此心理机能上,就无法顾及彼心理机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
每天忙于追求快乐的人,心里能量消耗在生本能上,那么死本能就会相对较弱,周围的人会感到这个人很阳光、积极;相反如果快乐太容易被满足,他们就无需在生本能上消耗能量,这样他们就会表现出更多死本能﹣自我攻击或攻击他人。
二、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一些解读和建议
1.当一个小孩子撒泼打滚,当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各种扮怪,当一个成年人歇斯底里,只不过是他们的“死本能”在向外投射,他们的这种行为应该被接受,否则,长期的压抑与不接纳,终将迫使他们向内投射,自责、自残…
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的各种发泄行为应该被接受,否则,会导致各种抑郁等自我攻击行为。
对于他们,周围的亲人和朋友需要做的是看看他们向外攻击的种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体会他们的感受。
2.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吃喝不愁,反而抑郁躺平的越来越多了?
因为他们的快乐和需求太容易被满足了,他们无需在生本能上消耗心理能量,这样他们的心理能量更多的转向消耗在死本能上,或者向外投射,攻击他人,或者向内投射自我否定、自我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