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忙碌,床上一躺,亲爱的老公把茶水奉上。
呼呼……得夫如此,夫复何求。
在知乎上关于“什么样的男生让你觉得Low?”的提问中,点赞最高回答,大致是:在微信群里,有个男生总是爱接别人话茬,即使天要被聊死了,也得发个表情冒个泡,自言自语刷屏。
后来线下女生聚会,得知他添加了在座每个人为好友,整天有的没的,没话找话,骚扰不断。
大家一致认为他真Low,Low穿了地板。
果断删删删。
后来,再次参加线下一聚会,对他最近销声匿迹式的沉默一番调侃。
笑声,恢复平静——有个女生沉沉地说,他已经死了。
癌症。
原来,年纪轻轻得了癌症,身体与心灵剧痛无法承受,这个女生把他拉进群,也是为了让他与人多交流。
虽然方法有点烂,但本是为了摆脱孤独,费力挤进人群里,孤独却更厚重,扰了别人,伤了自己,碾灭了垂死病中惊坐起的最后气力。
但每个生命的背后,也许有很多隐藏的东西。
接着说孤独,我喜欢孤独。
那种安静的自由,钱都买不来,习惯使然,所以一遇到喧闹的环境我便无所适从,头发懵。
上街逛逛,除了偶尔拖个甩不掉的女儿大多数独来独往,买东西基本只认一家店,避免麻烦,一件商品的选购如果浪费了十分钟以上,果断不买,纠结就表明了不是真喜欢。讨厌寒暄,不参加聚餐,不去美容院。
Low——努力OR踌躇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当然也有很多人,压根儿不读。
回顾:
贫困的破县城,做为一个异乡而来的农民工,携家带口寄居于出租屋,数一数这四年,我不努力吗?
NO,no no ! 就差点儿没努死。
无数个深夜奋战,睡觉是敷衍。
即使十公分的冰覆盖了路面,几十年难遇的大雪凌乱了世界,我也要去上班。
天黑没灯,最难忘——人和车打着滚儿过马路的体验,刺激,没摔零散就没时间心酸。
被撞烂了膝盖浑然不觉,和马路亲吻一脸血。
当时觉得毛毛雨噻。现在回忆起来,倒是有点儿惊心动魄。
伤疤已愈合,留下了什么,穷囧和渐渐变老的我。
时间和青春,无法从头来过。
思考了一下,造成重复性荒废的原因:
一、不了解自我所处的层次。
在特定发展的阶段,特殊的场景,也许因着心境不同,所以适合读的书也不同。比如,好几年前,我就把窦桂梅老师的所有书都买来进行了阅读,呼呼啦啦一大摞,强打精神熬半宿。读完之后,新鲜名词能拽出几个来,除此之外,啥也没搞明白。人家所述创建的课程体系的思想理念,对我来说太遥远。妄想一步登天,比一口吃个胖子,还难。好的书对错误的人来说,是负担。迷失在概念的丛林里,无法认清自己,更别说提升层次和能力。只知其名的片面,可能导致形式主义泛滥,课堂用语再洋气再新鲜,本质上起作用的还是老旧的知识体系。 无用矣!
二、追流行
曾追过一大堆“名师宝典”、“课堂策略”、“班主任的妙招儿”等等。这类书,大多是故事性的,而且主人翁都有灰姑娘式的离奇经历。一个身处底层的搞教学的穷酸小人物或者他的学生,受恩于一个人,一本书,一句教诲甚至一个词汇,摇身一变成了尊贵的“王子夫人”。我的体验是读的时候很高兴不错不错,读完更高兴,别人行我也行,我行我一定行。于是乎,满腔豪情,投身于轰轰烈烈地“践行”,像吹鼓了的气球,遇到风吹草动,终究炸成个不规则图形。
三、阅读的路径不清晰
专业阅读中能奠定教师精神以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就是根本性书籍。融入人的精神气质,窃认为《于永正文集》《教海漫记》《教师阅读地图》《基督山伯爵》等属于我的根本性书籍。
尤其是《教师阅读地图》,它让我明白了前两个道理。当然乐观一下,幡然醒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
根据祖庆老师的书单结合《教室阅读地图》所列阅读阶梯,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不怕远,不怕慢。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