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两节科学公开课。总的来说,这两节课都不错。
对比两节课,我忽然想:科学课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小学科学课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在小学科学课中,科学知识的传递较好把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递却较难把控。正是因为方法与精神的传递性较难把控,这也正是科学课的使命所在。
《斜坡的启示》、《折形状 》都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的内容。《斜坡的启示》旨在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斜面能省力,认识斜面省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坡度有关。《折形状》旨在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物体承受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大小不同。两节课都需要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活动,发现事物间的本质规律。两节课的设计都很精彩,差别只在一点点:如何呈现实验设计。
《斜坡的启示》的实验设计流程:出示推电动车上台阶遇到困难的生活场景——讨论解决的办法——引出斜面——提出问题:“怎样确定斜面能省力?”——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
《折形状》实验设计流程:出示问题:“怎样用一张A4纸托起一本厚字典?”——学生上台展示想法——老师展示自己的方法——出示A4纸的多种折叠方法——实验探究。
对于实验探究课来讲,最大的难度莫过于设计实验方案。同是五年级的课程,一堂课的实验设计来自学生自己,一堂课的实验设计来自老师的逐步引导。细想,哪种更能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哪种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哪种更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诚然,《折形状》的实验设计对学生来说有点难。但困难同时也是机会。在克服困难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科学课的使命之一。
在尝试寻找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及大脑皮层会不断得到锻炼,形成新的思维能力。就如同体育锻炼,长期的同一水平的反复练习,并不能很快提高成绩。只有不断的突破增加难度的练习,突破当前的极限,才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再好比做数学题,只在同一水平的反复练习,只能提高做此类题的正确率,但面对再难一点的习题,还是很难突破。突破的方式只有逐步提高做题的难度,在大脑中形成新的回路,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实验方案的形成也是如此。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只有在不断尝试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在大脑中不断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模式,从而形成设计实验方案的思维模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在三四年级可以遵循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形成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如果始终不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失去了心理及大脑皮层的锻炼机会,再遇到类似问题可能根据相关性能进行尝试探究。但遇到差别性较大的问题,寻找其它方式尝试探究的能力较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不够。所以说,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正是给学生提升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机会,也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机会。
科学课,放手给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有时候,困难也同样是机会。突破困难的能力,只有在不断突破困难的过程中的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