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可是,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反而选择了“异化的沟通方式”,那我们所感受到的恐怕就不是爱了,即使这个沟通是以爱的名义。
作者马歇尔介绍了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一是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我们常说人言可畏,大众的“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人,在中国社会,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看到年轻的女孩子背着奢侈的包包,很多人上来就会说她肯定是傍上了大款,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互联网上的口水骂战、人肉搜索,等等,道德评判会变成一场充满恶意的道德审判,一个过度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怕的。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二是进行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发出“羡慕嫉妒恨”,比如社会中的仇富心理。同样,孩子之间的比较也司空见惯,中国是一个竞争惨烈的国家,很多家长不得不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当下流行的观念,“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家长的口头禅,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比赛,让孩子们痛苦不堪。盲目的比较,只会蒙蔽人与人心中的善意,毫无益处。
三是回避责任。人的一生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责任。但越长大,我们越应该对自己的思想 、情感和行动负起责任。“家里没菜了,我不得不去一趟超市”“我真不想上班,可是我不得不去” ,显然,这种“不得不”的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使我们被情绪主宰。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日本侵略中国时,日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屠杀,即使是战后很多人也毫无悔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服从命令,责任应该由上级承担。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常常会对别人抱以要求,上级命令下级,家长命令孩子等,这些关系是生活中相当常见的。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威胁或惩罚。“不应该”“应该”“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频繁出现,人们倾向于使用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依靠权威去要求别人做事情,并不一定是别人发自内心的行为,这会造成彼此间心灵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