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琢人生
养娃不易。当一个合格的奶爸更是难上加难。
每个父母心里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又难以阻挡身体上贪图享乐的本性。当然,我也不例外。
在对她好和对自己好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呢?于是就有了套路。当然也冠冕堂皇地加给套路一些注解,给自己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人是需要锻炼的,孩子也一样。就像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一直在温室里,怎么能经受生活的风吹雨打?只有经常出去,接受风雨的洗礼,迎接阳光雨露,才能真正的做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记得很久以前,孩子还没出生。和朋友带着他家孩子一起旅行,他的孩子已经会走。但大多数时间还是要被抱着,一方面可能孩子会走了就变懒了,另一方面,受限于景区地形,为了安全起见。一到平地,朋友就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她自己走。美其名曰:孩子也需要锻炼锻炼,要不然太胖了,对身体不好。
当时自己还以为朋友是推卸责任。为了自己舒服,敷衍孩子。对他好一个说教,批判。对他那套锻炼哲学嗤之以鼻。
等自己当了爹,才有了深刻体会。
记得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她奶奶怕她摔倒,总是用力扶着她。她有力可借,越发肆无忌惮,从不想去寻找平衡,扭出各种花。因为她有一个坚强的后盾。
每次我带她走路都是牵着一只手,虚虚地握着。她能自己走,我的手就只是辅助,她要摔倒得时候,也来得及做出及时的反应。很快她就学会了自己用力,自己掌握平衡。一岁三个月就可以牵着一只手上下楼梯了。
现在走路早已不在话下。前几天出去旅行,遇到了和朋友一样的问题,20多斤的孩子一直抱着,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哪怕和他妈两个人轮流抱着,也很累人。
于是就有了和朋友一样的场景:抱着她走过一些艰难险阻,到了平地或者需要休息的时候。放下她,让她自己走上一段,或下来玩一会,让自己酸麻的手臂得到一点休息。
遇到孩子矫情,刚放下没一会儿就喊着要抱抱。孩子举着双手,向着父母,瞪着大眼睛,步态不稳还着急,张牙舞爪,嘴里也不闲着,咿咿呀呀地表达着抗议:我不要自己走,要让爸妈抱抱!恨不得一头扎进父母的怀抱,不愿再走一步。
怎么能让她轻易得逞?好不容易放松一下,难得休息一会儿!我慢慢倒退着,俯下身子,要迎接她一般,但始终掌控着距离。
还要判断她的情绪。既不能把她惹急了,还要让她有一点焦急的感觉。一来二去,让她自己走个十几米总是有的。
最后抢前一步,张开双臂揽她入怀,顺势来几个举高高,她还乐呵得要命,咯咯地笑着,因为达成了目的,还得到了被举高的赏赐。
最要命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孩子学会了恋母。孩子体重大了,对她母亲来说抱着着实很累。有时候孩子上来一阵子只要妈妈抱。我想替她妈分担一点,轮流抱会儿,换来的是哭叫连天,不依不饶。
她已经能听懂商议,八爪鱼一般搂着她妈,生怕被我抢走。
每当这时,我都会突然找个时机把她抢过来。不管她哼哼呀呀地反抗,快步跑上五十米到一百米。孩子在怀里就像一个挣扎的精灵,双臂战术般地向上举起,不给你着力点,想要趁机挣脱你的怀抱,飞回到妈妈那里。
斗智斗勇一般,让她妈先往前走,走出较远一段,看孩子实在闹得凶了,就把她放下地来。孩子又开始了声泪俱下的哭诉,当然只打雷不下雨,向着母亲的方向深一步浅一步地迈着步子,像是怕我再追上她,更多是想快速投进妈妈的怀抱。整个过程嘴里始终嘟囔着抗议般的喑哑乱语。
她妈半退半进,半迎半拒,倒着又能走出十几二十米,最终蹲下身子面带微笑地把孩子拥在怀里,一顿亲抚。这样下来,至少让她妈能休息一二百米的距离。让手臂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
这其实都是满满的套路。
虽然是套路,但也要有尺度。既不能让她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还要让她自己走上一段,最后用满满的爱来回应她。让她体会到这如同游戏一般的快乐。
营造一种或愤怒、或悲伤、或焦急、或快乐的情感变化,来掩盖自己为了省力而埋下的深深套路。
其实养娃最重要的是给她满满的爱。在这个前提之下,适当的套路,只是一剂调味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游戏方式。
走路这种套路,真的很有必要。或许有了娃,才能体会得到。
孩子,希望你能在老爹的套路里,开心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