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𡿨论语〉学习笔记287卫灵公第十五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丙子日,三月十八,2016年4月24日星期日。
一,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儿,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就说:"这是坐席。"等到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刚才和师冕这样说,也是道吗?"也就是问孔子,这就是与盲人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呀,这就是一种扶导盲人的道呀!"
二,背景速描。
1,乐师,是当时的官名。冕,是乐师的名字。
2,古时候,乐师多用盲人,这是因为盲人能专心于听,具有审音之能。
事实是,世界变动不居。万千世界,起于一动。这一动,恒动不居,无有完满。及至于个人而言,人人不足,个个有缺,世无完人。
然,但凡能专心致志,安心大道,尽己之材,往往缺憾反成助工。所以,重在志,在己不在他人。只跟自己比进步,不与他人论短长。
今天学习乐师冕一章,很巧,今日游学第一站为盛情老师的古筝馆,全称是《盛琴古筝》音乐艺术教育中心,"虽曰人事,岂非天意哉!"
三,学习之道。
子张,是孔门十二哲之一。陈国人,楚国灭陈,于是把家搬至萧县的车牛返这个地方,定居并终老于此。
萧县,行政归属宿州市,实则距离徐州仅20余公里。因曾有缘于此,故多写一笔。萧县有一位年轻英雄,他叫徐鲲鹏,招商专员,退伍军人,萧县自主成立的灾难救援队发起人,天津港化学品爆炸现场,他们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自愿救援队。第一次有幸与一位英雄面对面站在一起,这是萧县,这里是子张故里。下面言归正传。
子张的学习方法,一则体现在好学,二则体现在会学。
1,前面学习过他好学精神。"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子张请教如何行得通。孔子教他"言忠信,行笃敬",子张将这句话书写在自己的衣带上。好学在知行合一。
2,这一章,我们感受子张的会学。我们发现,子张不仅通过请教的方式学习,他还用心体察老师的言行,孔子怎样接待盲人乐师,一言一动,无不用心省察。会学在用心。
四,孔子的情与德。
同理心,如冬日暖阳。孔子对盲人乐师怀着满满的同理之温情,自然而然表现出扶持教导的柔和。情动于中,盛德之至,自然而然,无有造作。
人生一世,不过几十载,不作假,毋自欺,同理心就来了。曾国藩说,台上之时,须想下台之日,这也是一种同理心。
又如盛情老师,用20年执着的追求,筑成筝梦,她用这梦,又连接了更广阔的慈爱。当盛情老师说起那些孩子,患有血管瘤的孤儿,抱起孩子那一刹那涌出的泪与决定,这是超越同理心的同理心。
盛情老师推出100元为期三个月的体验课,她将这些收入捐助给血管瘤孤儿。她竟是浑然忘了,艺术中心需要支付房租、工资、水电诸等费用,她竟是浑然忘了,儿子上学的事尚无着落,笑话自己是一位马虎母亲,从未想过孩子上学需要本地户口,本地户口又需要满足诸多条件。
醉心艺术,不谙世事,吃尽苦头,却不改赤子之心。盛情老师的艺术感动无数人,她却忘了自己,更愿意人们关注那些无父无母、被政府遗忘,被社会忽略,身陷死生困境的血管瘤孤儿。
古筝,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听过,能够分辨出她独特的琴音。今天之前,我与大多数人一样,对古筝的认识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熟悉,但离我很远。参观琴房时,我决定用手触摸一下,用手拔动一下琴弦。
触动琴弦的那一刹那,真实真切真正的 连 接 发生了。曾经以为熟悉的筝音,一下子变得异常陌生,又未曾有过象此刻一般的近。这也是一种同理心。
盛情老师含泪微笑,不忘初心,一次又一次启程。这一次是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在读生,也是《盛琴古筝》第四期的开端⋯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唯义是从。
把同理心放大、扩展,不仅仅是学习之道,也是生命成功之道,还是人生机遇之道、价值创造之道。
相信,明天会更好!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