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书要出的时候,和博弈中天策划人孙总谈起,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不安,到底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我们知道的越多,所以我们未知的越多”?还是因为世界跑的太快,我们就像被复制被模块化了,丝毫没有存在感?
最终也是了了,没什么结果。
于是探讨在不安的世界有没有可能安静的活?
紧绷、不安、没有存在感,连动物都会短命,人也差不多。在短命和活下去的选择中,我们却还是先选择活下去的好,于是不安就不安,世界本来就不安,我们也就将就着过下去吧。
可惜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饱饭没事干,就思考,于是乎觉得既然温饱了,干嘛不能安静些,快乐些,然后就能长久些?
寻找安静,是个流行的事情,身心灵也流行了好几年。再间或来点旅行、爱好、断舍离、禅修、冥想、慈悲善行等等等等,招数总是大于目的。片刻的安静之后,却愈发觉得世界的不安,越来越觉得自己难于安静。安静成了一种逃避,一种奢望?保持着动物本能的警觉和躁动不安,才能在这个丛林社会立足?
不安的世界如何安静的活?
心智成熟是个大而化之的事情,成长不意味着成熟,入世的成熟不代表心智的成熟。那些在生活里似乎游刃有余的人们,同样被自己的心理折磨的体无完肤。活下去不是问题的时候,怎么活下去倒成了大问题。存在感要是能刷出来,心智的成熟是不是也能靠自我的认知完成呢?
敏感才能嗅到危险,丛林里最需要的是活下去,这成了每个人的人生圭臬。人生说起来无非几个事情,自我的存在、爱、人生的选择,任何一项有点恍惚,这一生总会别别扭扭。人生是轮回,四季也是轮回,于是我想写一本关于四季、关于自我的存在感、关于爱、关于选择的书。因为我们具有存在感,于是我们才有爱的能力,于是我们才能真正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然后才能在每一年四季的轮回里不停的更新和迭代自我。
书中我大致设置了三个情境,静心小组、读书小组、日常生活圈。静心冥想的小组式的活动,有利于得到安静和自我的存在感;读书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更多借助先贤的力量;生活是最好的戏剧和操作手册,没有谁的失败或成功,在自己的周边寻不到类似样板的。或许,不是我们道理知道的不够多,只是我们不懂得自己、不懂得安静,所以既没有安全感、又没有存在感,那些道理、目标,没有清晰的受体,自然没有成功的可能,镜中月、水中花。
静心冥想本是个充电和认知自我的过程,但现如今成了很多人逃避世界的方式。我也尽可能将静心冥想,放在轻松而有效的流程里,努力让静心冥想成为一种了解自我的过程,成为保持存在感的一种锻炼方法。让存在感不与世界割裂开来,在保持存在感的同时,保持与世界的互动和界限清晰。
我曾经唠叨了无数次,爱是一种能力,那能力就需要去发现去锻炼去培养,发现爱有时候比感知爱还难,我们给爱增加了无数的定义和形容,于是就多了无数的计算和衡量,结果要么爱脆弱到不堪一击,要么就沉重到无法负担。把爱简单,简单爱。敏锐的发现爱,而不是敏感的去质疑是不是爱,爱才可能被去培养去锻炼。
选择要么充满力量,要么充满毁灭性。想想你自己的一生,似乎就是一个个节点组成的,每一个节点,每一次选择,让你成为今天的你而不是梦想里的你。如何将选择变成推动自己成长、成熟的力量,或许真需要探究。不是问为什么自己会这样选择,而是学会如何选择。
心智是机巧还是智慧?是心理还是智力?不管如何定义,我们利用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学识、我们的经历,去造就了我们面对世界的眼光和采取的行动。未来从来不属于未来,属于我们的过去,因为我们拿着过去的一切解决着面对未来时一切的问题。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他的心智模式更开放更易接受当下,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
当这本书完稿的时候,我有些小得意。这样的角度和这样的架构,将生活由“心理学研究结果、东西方哲学的思辨、心智模式的剖析和架构”去解读,是我喜欢并有料的。及至要出版了,又惶恐起来,不是害怕被更多的读者质疑,而是发现,自己的人生同样需要再一次的出发。我只能尽量确保自己跌倒了能爬起来,却不能确保自己不再跌倒,或许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之路。
感谢那些生命中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一如既往的感谢左岸、左岸读书,没有左岸读书或许我难于坚持去写作;感谢落薇的校对和意见,在我读我文稿无数遍后读到想吐的时候,谢谢她的一字一句的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