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城市中的父母,我对最近热播剧《小舍得》中的关于“鸡娃”和教育问题深有同感。
有句话形容得很贴切:大城市中的教育问题仿佛是剧场看演出,当前排的观众都站起来了,后排的观众也不得不站起来。因此,当社会大环境中的父母都开始激进教育的时候,那些本“佛系”的父母也不得不开始激进了。
我常常很怀念我们那一代的教育环境——80.90后的教育环境。那时候,老师是很负责的,讲课毫无保留,就算体罚也是有分寸并且真心待学生的。那时候,父母不需要批改作业,不送礼也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除非成绩太差,但是反过来想想,谁不喜欢聪明懂事又好学的学生呢)。那时候,培训班并不普及,以盈利为目的的补习班也比现在少太多。虽然,那时候的学生,如我这样的家境贫寒的,没有才艺,更没有丰富的业余活动,这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但是田野间撒欢,小河里游泳,也自有乐趣,因此,大自然是我们的补习老师。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第一年开设游泳课。我们班统计游泳的时候,我发现少数几个会游泳的学生中,除了我,其他都是家境不错,报游泳培训班学会的游泳,而我,是在家门口的小河里学会的“狗刨式”。但是,我依然骄傲,毕竟,会游泳的同学并不多。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孩子确实需要报各种培训班去学习各项技能和艺术,但是总让人觉得,多了太多目的性,少了太多乐趣。
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才真正地体会到“快乐学习”的欺骗性。怎么说,社会不允许,首先淘汰的就是那种单纯快乐却什么也没学会的孩子。指望孩子能一边愉快玩耍一边学习到很多东西有时候真的是一种奢望。这个社会节奏如此之快,没有办法去慢慢挖掘一个人的特性,你是否坚强勇敢,是否乐于奉献,是否心理素质过硬,是否开朗乐观,是否有情怀,有同理心等等,没人在乎,或者说,没人有时间去了解。所以,就只能凭试卷的分数去衡量一个人。嗯,没办法,我理解,确实需要一个衡量标准,但是,现在的评价机制似乎有点过了。
在我工作的研究所,每年都有“新鲜上架”的研究生来做研究,作为国内顶尖研究所,能来这边哪怕是实习的学生,都是极其优秀的。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特别自私,或者说,都很冷漠,或偏激。也许,他们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但却不是一个立体的,有情怀的人。
等我的宝宝到了上学的年龄,或许我会和大多数父母一样鸡血。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会在某一天对学习这件事彻底绝望,我希望她对学习永葆热爱,而这种学习,不是单纯的考试内容,而是,所有生活中的新奇的,有意义的一切。持续学习,终生学习,永葆好奇心本就是一个人充满活力的原动力。
或许,我也会让她报补习班,报兴趣班,但如果她并没有某项天赋,或者极其缺乏兴趣,那么我该考虑换一种方式了。
做父母就是这样为难,放养和鸡血都要时不时地来两下,频率还得根据孩子的性格、社会的政策和教育环境有所改变,这真的太难了。就算是圣人,也不能规划得如此完美。
许多中国孩子的目标就是清北,甚至更高。我也会给我的孩子设立高的目标,但我心里必须认识到一点,我们对孩子的希冀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学校虽好,到底只是一方天地。就算她以后成为平庸大军中的一员,我希望她也能放平心态,也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能好好享受这一生不枉然。
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很难,但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