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省考完回到家,我娘立刻热情如火的扑上来,眨巴着眼睛,笑的跟花似的,“那啥,考的怎么样,有戏不?”我爹随即从厨房探出头,同样报以期待的眼神。
“当然没戏啊,连1%都不到的录取率,您是凭啥对我报指望的。再说咱不是说好了嘛,就是去水一水的,毕竟我对这事一点目标感都没有。”我有气无力的回答。
瞬间我娘的脸跟冻住一般,面色如僵尸般凝重,我一看情况不好,准备关房门,然而还是晚了一步。
——“你没有目标感,你对什么事情有目标感, 让你回来找份稳定的工作是害你的吗,你就写你的那些文章有目标感是吧,能当饭吃吗?”
“你看看人家章鱼哥,怎么就考上了的,还有你爸同事家的闺女也跐溜考上了”我在心里配合着母上大人的节奏默念着词儿。再坚持一会儿,很快就到最后一句,好了,快接近了。
——你太忤逆我了!
OK,收!终于等到这句话,这意味着大人的絮叨暂告一段落。
这段词儿我确实听了快两个月了,简直是悔不当初怎么就中了我娘的招报了个公务员,结果两个月内天天被洗脑,最要命的是,那些“别人家孩子”的丰功伟绩多半都是我平日里拉家常说出去的。我怎么就不明白了,她老人家怎么就记得我有这些考上公务员的同学,就不记得我还有同学在时尚杂志,在边疆做大气侦测,在北上广创业呢?
想想看,也是3岁哪怕13岁也就罢了,问题是我都23了你造吗?23岁,怎么还有那么多“别人家孩子”的孩子来跟我“争宠”?!
2
我猜这不会是我一个人的梗,不管你现在几岁,你一定也经历过“别人家孩子”的“遭遇”。
小时候,动不动就是“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多听话”;上学后,又是“那谁谁家孩子成绩多好”;好不容易人大了些,差不多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听到的就是“那谁谁家的孩子找了个怎么怎么地的对象”……
我也是醉了!
到了这个年纪我完全能够理解父母亲的良苦用心,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非就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过完这一生。他们怀着最朴素的心愿单纯的希望孩子倒什么年纪干些什么事,最好还能把这事干得漂亮点。读书时就当三好生,毕业了就找个稳定点的工作,工作定了就赶紧找对象结婚、生娃。而这每一步,都得有个参照,有个激励的话,可惜他们可不像我们一样口若悬河,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信手拈来,他们眼里有的就是街坊领居、亲戚朋友彼此间口口称道的“某某家出色的孩子”。这么理解起来,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差不多就是教科书的意义,都是一个激励、引领、模范的作用。(虽然这么想总感觉自己好像亏了,要是真拿我和教科书里的那些先贤比较,估计又是另外一个心态了)
小时候我常常会想,“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有那么好吗?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拿我跟别人家“孩子”比较是几个意思,且不说人家的,就问我是孩子吗?我是吗?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跟别人家的孩子较啥子劲?!
想来我从小到大都还算是个听话的好苗子,事事顺爹地的意,听妈咪的话。我琢磨着若是我自己优秀了,一来也算给爹娘长脸,二来也免受太多“别人家孩子”之苦。以至于到后期我娘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动不动就拿这事给我唱“苦情戏”,——“你说你要是以后出来干个啥啥,你爸跟别人提起你那得多有面是吧。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他妈哪次不在我面前穷嘚瑟。你要是…..”
绝了,这招还真管用,省考就是这样报的名,天知道我起初有多抗拒,天又知道那么多年来我那么多违心之举拜了多少母上大人所赐。
当然这不是抱怨,有一点点无奈罢了。我不敢说“别人家的孩子”没我好,也不敢说父母领我走的道不对,只是作为一个年纪不小又恰好自我意识强烈的年轻人,我深深的觉得“别人家孩子”和“爹娘们走过的路”未必一定要是我的人生。
3
一个人的存在要有起码的价值和尊严,最好也能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个世界魅惑的事情太多,人们天性贪婪,越得到越想得到,却往往会迷失在欲望森林里忘记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你真的想要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吗?你想要成为人群的领袖受人景仰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抑或从前你也有过波澜壮阔的理想,只是在听说了太多前路艰难的警告后收回了刚踏出的脚步。你曾想要成为将士,最后却无奈做了逃兵,你遗忘了当你还年轻时也曾想要批戴传奇。
“别人家的孩子”确实是个好榜样,他们出色且因此收获荣耀,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确实过着貌似比你更好的生活。稳定的工作,令人艳羡的家庭,昭示着平凡却顺利的一生。但那真的只是“别人家孩子”的人生,当然若你对真心憧憬,亦可埋头奋进,得偿所愿。可是若你另有所图,就得记得,你就是你,你并不是“别人家孩子”的影子。
在一条有可能走错和一条必然遗憾的路上做抉择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前者最坏的打算无非是变成“别人家孩子”的反面教材,而后者最好的打算就是不让下一代继续重复他爹娘或者爷爷奶奶的人生。
利弊得失,权衡在心。
其实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要尽力去发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一段话不仅写给我的同龄人,亦写给一些父母。
Why did you try to trust us?We can do better than ‘others’s children’maybe.
在我的上上上篇“哄”我娘高兴的文章里(标题叫做《有些话还是听听家人的好》),写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请你用耐心去解释,并用实力去证明。”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非常重要的提醒,在“解释和证明”之间,你可能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蛰伏期,你会经历许多误解或者“惨痛的教训”,但当你真的咬牙坚持下去的话,一定会有奇迹。不信请去翻名人传记。
你要知道并不是谁都有幸在有生之年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找到了就已经ko掉(在精神情怀方面)一大部分人。也不是谁都有勇气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不是谁都有运气得到最终的理想成果。
在你决定独自出发的那一刹那就应该做好准备,你在不久以后可能遭遇的种种风险和挑战。然而尽管存在失败的可能,但我确定此程必然叫你收获更多名利以外的东西,坚毅的个性、挑战者精神、卓绝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它们会成为你永恒的财富,可以绵延不断的传承下去。
受了那么多年“别人家孩子”的苦,你一定不希望你的孩子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或许在经历风尘仆仆后尘埃落定的你会有更多的信心鼓励你的孩子成为他自己。
4
最后一段留给我自己吧。
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自己定义的那个“有方向和目标”的人,毕竟我这一路的选择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和不得已。只是现在,我23岁了,真心想为自己做决定。
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是我自己,做什么让我幸福什么让我沮丧,了解这一切的只有我自己。我并不需要太多人了解我的梦想和野心,我只愿自己能记着。
当我还是17岁的小女孩时曾经许下过的心愿,那并不是青春期一时的冲动,而是真真实实一直存在我心不断死去又重生的梦想。
我承诺过自己要拿出实力去证明,在我逐渐实现它的路上,这一路所遭受的所有隐忍和其他意料之外的牵绊都是我在潜移默化中积蓄的力量。
有朝一日我或者有幸向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证明,呐,我一点也不比你差哦;又或者坦然接受他们的冷嘲热讽。Everything doesn’t matter. The matter is that I AM I.
其实写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要告诉大家两件事,一是“别人家孩子”是大家共有的“噩梦”,二是不去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是你可以做到的决定。
总之前路漫漫,勿忘初心。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