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从小,他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公元1079年,苏轼在开封的大牢里被监禁一百余天后,幸免一死,被贬往湖北黄州,也就是今天的黄冈。从此,湖北,也成了苏轼“此心安处”的故乡。
彼时的他穷困潦倒,精神高度紧张,生怕自己的性命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夺走。在这举目无亲的荆楚之地,眼看青春逝去,他于是悲哀地写道: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雨二首(其二)》
尽管如此,擅长逆境求生的苏轼并没有绝望。黄州,反而成为他一生中创作力最旺盛、生命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文章,都出自这个时期。就连“东坡居士”的别号,也来自当时。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爱它。”苏轼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乡变成故乡。
复旦大学学者朱刚说:“每一个中国人,若认真省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会发现有不少甚为根本的东西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苏轼的,称他为中国人‘灵魂的工程师’绝不过分。”
以上就是《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这本书的缘起。本书通过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这八个侧面,感受苏轼流芳百世的诗意魅力和思想力量。
本书作者湘人彭二,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系“为你读诗”《诗意的人》栏目负责人及总撰稿人。著有随笔集《我对你的爱,小心翼翼》、《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等。
本书还配有很多精美的画作,是由国风画家符殊所著。极具收藏价值。
下面我将分别从故乡、友情和品茶这三个方面讲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001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对于许多人来说,故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我们出生长大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亲情、方言、美食、街巷、山川河流和季节变化的地方。故乡也给我们带来熟悉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它是我们少年时代道别的地方,也是我们人生迟暮时落叶归根的大地。
苏轼一生都热爱故乡四川眉山,这是生养他的膏腴之地。在他的诗歌和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地方的深情厚爱。此外,苏轼还对海棠情有独钟。在他的诗中,经常会出现关于海棠的描写。
被贬湖北黄州时,苏轼曾在定惠院之东意外发现了一株盛开的海棠,于是这位大诗人感动得流下泪水。他想抚摸这株海棠,却又不敢触碰,因为他把这株他乡海棠看作故乡的亲人,怕花朵像雪花一样飘落。
如今,许多人已经远离故乡,开始了自己的旅程。从十八岁开始,我们就离开故乡去读书、工作、成家立业。虽然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但我们也不会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会时常想念家人、美食和家乡的风景。即使我们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故乡依然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地方。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故乡都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地方。它是我们的“根”和“家”,是我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离开了故乡,我们也会时常想念它,因为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002 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苏轼和章惇曾经是挚友,两人在一时人杰的情况下结为朋友。章惇在“乌台诗案”时曾经为苏轼辩护,两人曾经是志趣相投,互相倾诉的好友。然而,两人对待新法的态度不同,使得他们的关系逐渐疏远并最终破裂。
宋哲宗在位时,章惇把苏轼贬到海南。但是当宋徽宗上台后,章惇因为曾经反对传位徽宗而被罢相,贬到雷州。与此同时,苏轼获得赦免,从海南岛北归了。
苏轼和章惇的关系历经很多波折,从最开始的好友到最后的政敌,他们之间的友谊被政治和立场所冲击。
尽管章惇曾经多次想要置苏轼于死地,但苏轼并没有心存怨恨,反而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并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如何养生和注意事项。这种宽容大度和仁爱精神,正是苏轼的特点,他选择相信人,输出爱。
在苏轼北归后,章惇的儿子章援成为了苏轼的学生。当时有传言称苏轼将会被朝廷委以重任,拜为宰相。章援知道父亲过去的种种作为,非常担心苏轼重新上台后会进行报复。于是,他诚惶诚恐地给苏轼写了一封长信,为父亲求情。
谁想苏轼不但从未想过要如何报复章惇,还非常同情章家父子的遭遇。收到章援的信后,他扶病起床,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回信,告诉章惇如何养生和注意事项。这种宽容大度和仁爱精神,让人感受到苏轼高尚的气质。他不但看到了章惇过去的过错,也看到了章惇与他的友情。他没有心怀怨恨,反而选择宽容和仁慈。
苏轼的这种处事之道,值得我们深思。在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置?在遭受打击和伤害后,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苏轼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宽容和仁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不仅可以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也可以让我们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003 且将新火试新茶
1097年,苏轼被贬至儋州。彼时,为了喝好茶,苏轼不惜冒着危险,晚上跑到江边钓石头,取又深又清的江水。他用大瓢舀起被月光照着的江水,倒进瓮里,好像把月亮也贮藏了。
回到家后,苏轼生炉煎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般翻滚,沸声似松林间狂风大作。煎好后,他不顾空腹,连喝三大碗。茶香清新醇美,让人陶醉其中。
苏轼对茶艺的热爱不止于此,他还写了很多关于茶的诗歌和散文,深入描绘了茶的品种、制作工艺、品味方法以及茶与生活的关系。他认为,茶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趣。茶既能让人清心寡欲,又能让人品味生活的美好,是一种极具人文情怀的艺术。
苏轼的茶艺和文学成就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他认为,人生应该是多姿多彩、充满乐趣和幸福感的,而茶艺和文学都是实现这种生活的方式之一。
他在自己的茶艺生涯中,不断地追求完美和创新,为茶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还写了很多关于茶的诗歌和散文,深入描绘了茶的品种、制作工艺、品味方法以及茶与生活的关系。他认为,茶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趣。茶既能让人清心寡欲,又能让人品味生活的美好,是一种极具人文情怀的艺术。
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的茶艺和文学作品,也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窗口。
004 结语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位伟大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人生跨越了近千年的时空,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苏轼的品质和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苏轼是一个真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爱美的人,是真善美的结合。他的品性和生活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影响非常深远。
苏轼也是一个生活家,对美有着极高的追求。他喜欢赏花、品茶和美食,生活充满了美感。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美好的事物,享受美好的生活。他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苏轼的美学观让我们明白了,美不仅仅存在于作品之中,还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苏轼的人伦观念也是他作品和生活的重要体现。他注重家风、交友和故乡,认为这些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家庭、友情和故乡,这些都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部分。苏轼的人伦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作品和人生跨越了近千年的时空。他的真善美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源泉和无穷的意义,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的生命。
苏轼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的坚持和努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如今,他已经去世九百多年了,但他仿佛依然活在我们中间,与我们同在,与这个世界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