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治通鉴》记载,中宗景龙三年,一位道貌岸然的风水师,经过此地,忽见隆庆池上空,云气缭绕,神色大变,为左右而言,“此地,常郁郁,有帝王之气,比日尤盛。”在那个笃信天人感应的帝制时期,这样的逆悖之言,若被叵测之徒发挥附会,后果不堪设想。一生谨小慎微的李旦,再次陷入到极度的惶恐之中。但流言,还是在长安坊间,不胫而走,令并引起了中宗李显的,高度警觉。
这年4月中旬,李显,假借游隆幸庆池为名,在此设宴畅饮,泛舟嬉戏,最后甚至牵出几头大象,绕着隆庆池周旋踩踏,据说是为了去除这里所谓的,帝王之气。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古人,对图谶预言的迷信程度,但历史。却似乎真如预言所指,在冥冥之中,潜藏着难以言说的玄机。就在李显游幸隆庆池的一个多月之后,便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弑身亡。部分学者认为,隆庆池的谶言,很可能是韦后,在弑君篡位之前,为了进一步剪灭李唐宗室的构陷之举,但或许她至死也不会想到,正是它处心积虑的这番王气传说,迅速成就了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的天命传奇。
史料记载,李隆基,自幼聪颖果决,志存高远,但遗憾的是,他虽为李唐宗室,自打记事起,所看到的,却是武周天下。六岁,蒙冤丧母,七年长禁深宫,有先后历经神龙、景龙等多次军事宫变。在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不仅让他,对权力斗争的可怕,和残酷,有了清晰认识,也谙熟了军事政变的路数,与技巧。自从15岁出宫之后,李隆基,便一直不遗余力地,暗中结交智勇之士,致力打造,自己的政治势力。
公元710年,6月20日,时年25岁的李隆基,联合万骑营统帅,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以拥立相王,诛灭逆党的名义,在帝国的玄武门发动兵变,迅速,应者云集。据史料记载,就连中宗灵柩前的守灵侍卫,闻变之后,也毅然加入变军队伍,图谋不轨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被杀,身高在马鞭之上的韦姓族人,被全部斩首。次日黎明,当鲜红的朝霞,涂满了整东方天际,李隆基,才踏着遍地的鲜血和尸体,出宫去迎接相王李旦。这位日后注定要与这个时代,正面相对的年轻郡王,就这样,以时不我待之势,向大唐的臣民们宣告着,他的粉墨登场。
尽管,对那顶曾经弃如敝履的皇冠,依旧心怀拒斥,但面对此刻,朝政废弛,宗室中落的惨淡局面,年届半百的李旦,还是在李隆基,和百官簇拥之下,再次登基。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从登基的那一天起,便无可奈何地陷入到,与当年高祖李渊,一样的困局之中。
“储位,乃立国根本。肯请陛下,裁定能贤皇子,早日立储。”
在今天,桥陵东南的陪葬墓区,这座墓葬封土,时隔千年,依旧巍然高耸。自2000年起,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抢救性发掘,虽然历代,多次盗掘,但仍然出土各类文物,860余件,壁画,500余平。学者们确定,这座陪葬墓的主人,正是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李成器,又名李宪,自幼才气过人,精通音律。公元684年,李旦,在武则天拥下,继位为帝,年仅六岁的李成器,亦被确立为太子。虽在武周革命之后,被降为郡王,但随着此刻,李旦再次登基,身为嫡长子的李成器,则再一次成为储君法理上的,第一继承人。
但大唐帝国近百年来,宗室们,在争夺帝位的厮杀之中,不仅未曾有过任何一个出生嫡长的太子,最终登上帝位,而且往往随之而来的,都是身死族灭的倾覆之祸。面对祖辈,用死亡和鲜血书写的无数案例,李成器的心情,应是何等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