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然而,形式主义与新形象工程却如暗礁,阻碍着这 “最后一公里” 的通畅。此刻,我们需高度警觉,以雷霆之势打破这一困境,筑牢为民服务的基石,让基层成为百姓安心、放心、舒心的港湾。
“文山会海” 与 “过度留痕” 的乱象
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形式主义犹如顽固的 “杂草”,以五花八门的形态肆意生长。文山会海屡禁不止,文件层层转发,会议接连不断。一些基层干部被无尽的文件和会议 “捆绑”,深陷其中,无法脱身,从而失去了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精力。过度留痕成为工作常态,拍照、填表、做台账占据了大量时间。工作的重点不再是实际成效,而是如何在痕迹上做足文章,以证明工作的 “开展”。“一刀切” 式的执行政策更是让基层工作陷入困境。不顾实际情况,只求表面上的整齐划一,结果往往是与初衷背道而驰,令群众苦不堪言。
“虚幻地标” 与 “面子样板” 的迷途
新形象工程则以更加隐蔽和复杂的面貌出现,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困扰。一些地方热衷于建设高大上却不实用的地标建筑,耗费大量资金,却与当地的发展需求和群众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所谓的 “样板工程” 看似光鲜亮丽,却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展示,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了中看不中用的 “花瓶”。还有的为了追求数字上的漂亮,虚报经济指标,营造虚假繁荣的景象。更有甚者,打着 “创新” 的旗号搞一些华而不实的 “概念工程”,看似新颖,实则空洞无物。
“资源虚耗” 与 “信任折损” 的恶果
这些形式主义和新形象工程带来的危害犹如 “蛀虫”,不断侵蚀着基层治理的根基。公共资源被大量浪费。本应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宝贵资金,被投入到那些中看不中用的项目上,导致真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政府工作效率严重受损。基层干部被繁琐的形式主义事务缠身,无法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党和政府的形象遭到破坏。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削弱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望和公信力。
“政绩偏差” 与 “机制漏洞” 的根源
为何形式主义和新形象工程在基层屡禁不止?其根源值得深思。部分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是重要原因。他们只关注个人政绩和升迁,忽视了群众的利益和地方的长远发展。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合理也是关键因素。过于看重表面的指标和成果,给了形式主义和新形象工程滋生的 “温床”。此外,监督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对形式主义和新形象工程的查处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干部存在侥幸心理。
“思想引领” 与 “制度约束” 的良方
要有效遏制基层形式主义和新形象工程,需要多措并举,打出 “组合拳”。强化思想教育,点亮 “信仰灯塔”。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活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群众谋福祉上。优化考核机制,校准 “评价标尺”。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工作的实际成效和群众的满意度,减少对表面指标的过度依赖。加强监督问责,高悬 “惩戒利剑”。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让形式主义和新形象工程无处遁形。对发现的问题,严肃问责,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鼓励基层创新,搭建 “梦想舞台”。为基层干部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只要是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群众的,都应给予支持和肯定。
总之,整治基层形式主义和新形象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坚决摒弃形式主义,杜绝新形象工程,才能让基层工作回归本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