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葫芦要求带篮球去操场玩,遇见小伙伴,两人一起拍球玩去了。我便在操场上活动活动筋骨。
突然耳边传来一位妈妈的大叫声:“**快停下来!” 转头看见一位妈妈紧追着一个骑着滑板的小女生,这位妈妈一边追一边喊:“没经过哥哥允许你怎么*—…………¥%”。一起追的还有一位小男生,边追边哭,“还给我!还给我!是我的!是我的!”只见小男生的爸爸三步并做两步,一把抱住了小男生。“你没玩给妹妹玩一下,没关系啦!你在骑单车呀!”小男生拼命地挣扎,哭得很大声。
与此同时,小女生的妈妈终于追上了小女生,“你有自己的滑板车啦,这是哥哥的车子,你没经过允许怎么可以骑别人的滑板车咧?”小女生不撒手。
“你是男生啦,不哭,你没玩滑板给妹妹玩一下,没关系的。不哭!”小男生爸爸的声音越来越小,感觉也越来越尴尬。一个大院的孩子,都在操场上,自己的娃带了自行车和滑板车,放在操场没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骑了会车,自己的娃哭得惊天动地的,这位爸爸或许觉得怪丢人的。
就在这个阶段,孩子发现了“我”的存在。发现了“我”,也就意味着孩子能将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能将自己与物体区别开来。也只有这时,孩子才会发现事物是有归属性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常常强调某某物品“是我的”,不但不让别人使用,即便物品被动一下也会大哭。表面上看,这种特征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私,其实不是。
这是孩子刚刚发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有一些物品属于自己,另一些物品则不是,这就导致他们对于物品安全感的缺乏。在没有建构起物品流通的概念之前,孩子对物品只有归属性认知。
孩子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发现物品真正的归属性质和流通性质,才能够放松地看待属于自己的物品。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仍然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自己需要的就是别人需要的,自己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
有很多家长都将这一特征当成孩子的自私表现,并为此培养大公无私的精神,比如呵斥孩子的种种“自私”行为,强行将属于孩子自己的物品分给别人。
打个比方,如果你除了脖子上戴的这副项链,家里还有一副蒂凡尼的,你是否愿意分享给同住一个小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清洁阿姨呢?如果你除了手里的苹果7,家里还有一台最新的华为,你是否愿意分享给同住一个楼层,只见过两面的邻居呢?
自主敏感期是建构自我的阶段,看见并尊重孩子的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