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的概念,即以特定的产品(或个人/品牌)为运营对象,通过运营资源(人力/财物/渠道)的最优配置,持续提升目标人群(受众用户)与产品的关联度。这些关联度从低到高依次是:初次接触产品、初步认知产品、关注产品、初次体验产品、决定使用产品、为产品付费、习惯使用产品、心甘情愿的向其他用户分享产品。如下图:
其实,用户从接触产品一直到分享产品都是以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
什么是用户视角?
用户视角,即从用户的角度(局外人)由外而内的观察产品,区别于公司内部人员的由内而外的观察。然后在进行任何商业决策前、中、后对产品的一系列心智认知及行为模式的变化。开展运营时,始终细致入微的回归“用户视角”进行思考,无论是运营决策还是具体细节的实施。互联网运营,一定要始终坚持回归用户视角,并结合当下环境,产品特性因时制宜的规划,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复用“运营业界套路”或者他人的成功运营经验。
为何要回归“用户视角”?
因为“用户视角”是运营底层的框架——运营的思考点。唯有通过“用户视角”运营人方能将杂乱无章的运营模块(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有序的串联起来,从而盘活整个企业的运营资源。内容运营、活动运营若是没有“用户视角”只是概念!
用户视角解读平衡车:
① 初次接触:平衡车体验店位于大型高端商场,吸引客户,引来客户围观。
② 初步认知:围观的潜在客户,通过朋友、媒体等对平衡车有了初步了解平衡车(代步工具、电能驱动、使用平坦路面等)。
③ 关注产品:用户了解平衡车后,通过各种渠道持续关注,如询问朋友或关注于平衡车有关的微博、公众号等平台。
④ 初步体验:当商家提供用户体验后,他们既可能体验一次,验证之前对产品认知与体验是否一致,并初步打消顾虑。
⑤ 购买决策:体验良好,非价格敏感客户直接购买,价格敏感客户若恰逢给力活动极有可能直接下单,完成转化。
⑥ 使用与习惯培养: 对于一个产品,购买后,只说明有“占有权”,但未必常常使用它。对于平衡车也一样,若用户并无培养使用习惯,从“资源利用”来看它是失败的。
⑦ 分享:当用户在公共场所使用时,有人火来询问,用户解答相当于分享,即被动分享。当用户使用新鲜玩应儿时,心中有非常强烈的分享意愿,想与朋友交流、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分享,即主动分享。
从心理学角度说。当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从各个不同渠道(朋友聊天、朋友圈动态、媒体报道)均接触到某产品的“信息”能使他对产品的认知产生“协同强化”的效果。类似于心里版的“麦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于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使用分享产品的人越多,越容易在用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有越大的概率能引发螺旋式增长的传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