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总是高估自己的毅力,抑制不住对未知的好奇,同时又对占到各种便宜充满信心。在这么多种心理的混合作用下,办卡就成了一种常态的必然。
卡有很多种,会员卡、积分卡、贵宾卡、信用卡……不一而足,或能昭示特权,或能显示身份,或可预支未来。
同学聚会、朋友小酌时,酒过三巡后,一句 “都别抢,今天我买单,我是会员我有卡” 绝对比单纯的按住别人掏钱的手更儒雅和仗义。超市收银台妹妹温柔的一句 “消费满88元可以使用卡积分5元” 也必然会让凑单成为理所当然。在摆满啤酒烧烤的地摊上吹牛时掏出一张健身卡更是瞬间逼格满满,仿佛是健康人生典范。
卡的意义已经逐渐从这方寸的塑料片中逐渐剥离出来,其代表的不仅仅是某种使用权利和拥有,而早已成对自己身份、梦想的期待与认可。餐厅会员卡是对经济自信的期待,健身卡是对油腻的厌恶,信用卡更是对未来的信心。
但往往事与愿违,当你开始感到同一家餐厅的乏味,健身远不如直接冲个澡惬意,信用卡账单如约而至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不是你拥有了卡而且卡主宰了你。一张小小的卡片将你牢牢地困在了商家为你规划好的套路里。你试图抽身却身陷囹圄,最终多半是忍痛割肉。
当我们怀疑自身的价值,以为一张贵宾卡就让自己身价倍增,爬上了更高阶梯的时候,更需要探索卡本身的意义。对身材的期待,对财务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远远不是一张卡所能承载的。
虽说君子善假于物,但卡绝对不是合适的选择,能给你所需要的只有你自己。持卡虽无风险,办卡仍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