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要走了。”
“等一下,等一下,先等我读完这句英语句子再说。”
晚上在婆婆那儿吃完晚饭后,老公看着时间不早了,催促着着我赶紧收拾收拾回家。彼时,我正全神贯注地地在闯关“英语流利说”的每日一句。
(二)
“你在车上还玩手机呢?”
“哪里在玩了,我在读英语呢,今天的30分钟还没读完呢!”
晚饭后前往妈妈家的路上,老公开着车,我又争分夺秒地打开英语流利说读起“懂你”来。
(三)
“我要来不及了,作文都没写呢,今天上班太忙了,都没时间写作文!”
“你怪谁呀,谁叫你要报这么多的!”
“我这不是在为我的未来努力嘛,多学点东西将来就能找份好工作。我可不想永远呆在这个公司!”
晚饭前,我看公公还没烧好饭,赶紧聚精会神地在简书上码起今天的文章来。
(四)
“赶紧洗澡去!”
“你先去吧,我先看完这一本书再说。”
回到自己的小家,老公催促着我赶紧洗澡去。我一边打发着老公先去洗澡,一边在老公洗澡的时候抓紧时间多读了一本英文原版书。
(五)
早上等厂车的时候,我一看手表才7点23分,估摸着厂车还有段时间才来。下一刻就从衣服口袋里掏出手机,看了两章英文原版书。
在厂车上,我又继续马不停蹄地赶在到公司之前把接下来的七章看完了,完成了一整本原版书的阅读。
在下班途中,我挺着忙碌了一天的疲惫身躯又坚持着看完了一本原版书,并计划着在回家以后要在睡觉之前再看完三本原版书。每天三本原版书的任务是我在这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的严格计划。
在厂车上看书其实一点儿也不容易。开的快的时候经常摇摇晃晃的,晃的人头都晕呼呼的。喇叭里有时又会响起嘈杂的广播和音乐声,看书的时候都集中不了精神。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在一阵阵摇摇晃晃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楚,时不时就跳行了。
看着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顶着晕乎乎的脑袋,忍着烦躁的思绪,每天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这样我在一天又一天的厂车上坚持着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原版书。
值得欣慰的是,我的阅读速度原来越快了。原本我要用整个35分钟的车程才能看完一整本书,如今20分钟就能完工了。看完了还能小憩一会儿。
(六)
对于我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一眨眼一天就过去了,一眨眼周五就又到了,我竟然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了。
在早晚的厂车上,我早晚各看一本英文原版书。
在上班的两个10分钟休息时间和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我构思完文章的框架后争分夺秒地码着字。
在晚饭前,我抓紧时间把当天的30分钟“懂你”读完了。
在晚饭后,我开始继续接着看下一本原版书,坚定地完成一天五本的既定计划。
这一切早已成为我顺理成章的生活步骤,成为了我习以为常的生活的一部分。
不知从何时起,我竟然也活成了那个我曾经无比羡慕的励志的模样。
每一个场所都可以成为我学习的地方,每一瞬间我的脑海里都在思考着怎么才能比昨天更进步一点。
老公有时笑称“你大概是学疯了”,我笑笑没说话。正如我说过的,我只是不想永远呆在社会最底层罢了。
我实在太害怕了,害怕当我老了,还和公司里那些上了年纪阿姨叔叔们一样,一辈子都呆在社会的最底层做着辛苦的工作。
我一直觉得这个社会只有相对的公平,而相对的公平只属于少数人。我偏偏就想成为这少数人之一,那我只能竭尽全力挤进这群少数人的队伍中去。
所以,我只能硬生生地把自己逼成了励志的模样。
(七)
据说,人的一生一共有七次机会。
第一次是在22~26岁之间,是家业机会,但往往因为太年轻而抓不住。
第二次是在33岁左右,是学习机会,这次机会很重要,可能是事业的转折点。
第三次是在40岁左右,是创业机会。
第四次是在47岁左右,是成长机会。
第五次是在54岁左右,是人际关系机会。
第六次是在60岁左右,是再学习机会。
第七次是在67岁左右,是健康机会。
今年我26岁,已经错过了23~26岁的第一次机会。其他时间段的机会又离我太过遥远了。
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33岁的这次机会。幸运的是,我已经在26岁就开始了学习,为我33岁左右的蜕变储备好充足的能量。
我相信机会永远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
写于无戒365天极限训练营第5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