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寒雨凉凉,一群志愿者漫步在村庄里,挨家挨户地询问、走访,了解村情,获得了一些信息。
温铁军教授的讲过入户调研相关视频,技能虽不会也不大懂,希望可以学学。但这一次走访引起了一些思考。
难过的是乡村人口邻里乡亲都不认识,老一辈的人都在指责年轻人不串门,不群聊,不相互了解,客气寒暄。
走过很多家,与爷爷奶奶辈的人,与爸爸妈妈辈的人,与自己这一辈的人,都静静地聊了聊。
询问爷爷奶奶辈是否认识本组人员,能报上名来吗?爷爷奶奶们眼不眨,像顺口溜一直从湾头到湾尾100多户左右的人都能说出来,家里几口人都清楚。
询问父母辈的人能否告诉我们本组人员,周边邻里最多的只能是周边的户数,远些的就不大清楚,家中几口人不能准确地说出。
85后的年轻人认识同龄人,邻里几家,其他的基本不认识,更不太了解。
85后的年轻人,每一个村级一般都有一所小学,家里都有2个左右小孩一起上学,放学放学后串门,几个朋友一起玩,相互认识。初中后就没有学校,要向镇里或市里转移,从此各奔东西,很难再见面。初中和高中后,周一到周六在学校,周六回家赶作业,周日回学校。昔日的好友渐渐疏落了。毕业工作后,大家都隔行如隔山,相互谈的很少,大致内容只能是听,而不能互谈。大家聊的只是儿时的记忆,回忆这样的话不多,到最后只能不谈了。
而00后的更是互不认识呵!同年人都不认识,六岁开始读书,便移居到市里,一直在市里生活,农村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农村人?
父母辈大都相互认识,家里孩子四个左右都是一起上学,放学。走上社会,大家想学手艺,一起请教老师,拜师学艺,有木匠、瓦匠、电工师傅、服装等这几类。一家几口人,几门手艺孩子各学一样,都可以学到手。大家在一起相互交谈,由于生活中密切接触几门手艺,大致都知道了解。大家在一起,能说能笑也能常年居住,对本组都了解。
而我们爷爷奶奶辈没有什么手艺,都是吃大锅饭,一起下田种田,收割一辈子。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们热爱这片土地,这群人。每一个人都牢牢的记住。大家爱相互串门相互帮助。面对现在的情况,谈起往昔热泪盈眶,而不是像现在独自守着房屋,一个人面对四壁。
农村人口下降,由爷爷奶奶辈一家七口人左右,到父母辈一家四口人左右,到现在年轻一辈一家一口人左右,由受教育环境的差异,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技能,资源分享的隔阂,导致乡土人情淡然,随之变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