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里写到她的时候,里面有一场鹅毛大雪。
故事便从这场雪开始……
女子在史书中鲜被提及。
但是她在《晋书》中足有519字,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以此女咏絮之才比黛玉。纳兰性德更是在他的诗句中不吝赞美,就连幼儿必读的《三字经》中,都把他当做男孩子要学习的榜样。
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让千百年来的人们记住她,崇敬她。
她就是谢道韫——东晋谢家的女儿。
就是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谢家。
王家和谢家在东晋可是了不得的。有多显赫呢?
当时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侯景请求皇帝在这两家帮他联个姻,皇帝说,王谢两家门庭高贵,哪是你能配得上的,还去张家、李家什么的去找吧!
王谢两家怎么就这么牛呢?
在说谢道韫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一段的历史背景。
01
说起这段历史,得从大家都熟悉的司马懿说起,才能捋得明白。
司马懿用它绝好的身体素质终于把曹氏家族靠到灭亡,他的孙子司马炎正式称帝——晋武帝。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中的前面的晋朝——西晋。
西晋到司马炎的儿子那里就出事了。主要是他没有给他儿子选一个好儿媳妇,这个儿媳妇最后因为弄权引起了司马家族的大内乱,好多个司马姓氏的王开始争夺皇位。史称“八王之乱”。
国内一乱,外敌便虎视眈眈了。
周边的很多少数民族开始趁火打劫。“五胡之乱”开始。
内忧外患,西晋就这样灭亡了。
司马家的一个离得比较远的王——琅琊王司马睿南渡过江,在南京建都,史称东晋。
司马睿能当上皇帝,多亏王家和谢家这样的士族支持。尤其是王家的王导,当初司马睿登上皇位的时候拉着王导说,咱俩可以一起当皇帝。可见王家在东晋的地位。
皇帝王导当然不敢做,就当了宰相。
东晋的另一位宰相就是谢安。就是“咏雪”里的谢太傅。
咏雪的时候,谢家别的兄弟都在朝廷卖力,谢家那时还不错,他就落得清闲,皇帝让他去做官,他也不去,天天在家给孩子们当老师。
谢太傅真是一个宝藏高人,我们后面具体说。
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王导的侄子,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是王羲之的儿媳妇。谢道韫的母亲是阮籍的后代。弟弟谢玄是一代名将,谢玄的孙子就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
在这样的家庭出身不是谢道韫最幸运的,最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太懂教育的好叔叔——谢安。
02
如果说徐霞客的父母是天下最开明的父母,谢安绝对是史上最懂教育的叔叔。
而且,教育就是顺便的事,真正的高人样样精通。
下得战场,以少胜多。也能上得朝堂,与奸佞周旋,拒权臣而扶社稷。
史上最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他的杰作,用八万兵战胜前秦苻坚八十万大军。
与权臣桓温周旋,更是智慧,生生地拖黄了他的篡位阴谋,拖死了权臣。
国泰民安时,他隐居深山,不为浮名。
国家危难之时,临危受命,治世良臣。
功高震主时,急流勇退,不恋权位。
真高人,适时而动。
有这样一个叔叔当老师,难怪谢家子辈个个英姿勃发,才华横溢。
谢安在这些子侄中最喜欢的就是谢道韫。
有一次谢安问这些孩子们,最喜欢《诗经》中的哪句话?
谢道韫的亲弟弟谢玄说,我喜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谢道韫说,她喜欢“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这是周王朝老臣尹吉甫送别仲山甫时写的,表达了老臣忧心国事的感慨。
谢安不住点头,别看侄女是女孩子,可是她的眼光和格局远超男子。她没有女孩子的娇弱之气,倒是心怀风云,一身凛然正气。
他更加重视对她的教育。
他不仅让她和哥哥们一起学习古籍,还带她去参加名家云集的文学辩论社,开阔眼界。哥哥们习武练功,谢道韫丝毫不差,也拿起大刀长枪,苦练武艺。
一个家族的兴盛,绝非依赖于外在的权势与财力,而是靠良好的家风。
03
谢道韫在叔父的教育下,不仅文武双全,性格开朗,也出落成一个品貌超群的大姑娘。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京城豪门都想把这位名冠京华的才女娶回家。
按照当时东晋的品级制度,谢家的女儿也只有王家这样的显赫尊贵能配得上。
谢安和王羲之本来就是好友,选王家的孩子情理之中。
王谢两家都住在乌衣巷,离得很近,他对这几个孩子都有了解。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谢安最喜欢小儿子王献之,就是最后书法造诣极高的那个。可是,王献之太小了,只有九岁。
其次就是老五王徽之。徽之就是那个大雪天去见好朋友,到门口没兴致了,不见而返的子猷。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何必见戴!”真是一个洒脱的性情中人,只是,这样的性格适不适合做老公,谢安心里没底。
侄女的终身大事,必须认真对待。至于选哪个,还是得亲自去王家,深度接触,挨个挑挑,看看哪个适合自己的宝贝侄女。
正好那天王羲之召集亲朋好友去兰亭喝酒。赶巧了,谢安去选女婿的这一天正好是惊世名作“兰亭序”的诞生之日。
那日,谢安仔细观察这几个年轻人。老大玄之文静儒雅,但是看起来身体不太好,精神头不足。老二凝之,眉清目秀,成熟稳重,心里暗暗欣赏。侄女嫁给他,一定不会受委屈。再一看他的诗文也是文采斐然。谢安暗自决定把谢道韫许配给他。
谢安千挑万选的婚姻,竟然成为谢道韫一生无法选择和纠正的错误。
谢道韫这样灵慧的女子,真不是有钱有势有才就能配得上。
她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和她精神共鸣的灵魂伴侣。
可是,有些事可遇而不可求。
04
史书说,王凝之深信道教,经常在家写卦画符,谢道韫对他的迂腐十分不满。
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如盛放的晨花般自由和绚烂,一个如暮色中的枯树一样沉闷和无趣。
婚后的谢道韫像一个仙子坠入凡间。没有了少女时的洒脱和轻灵。人日渐消瘦,就连她最爱的笔墨纸砚也很少再动。
还好的是,公公和婆婆都是极好的人。王羲之有时就把他珍藏的字画拿出来让她欣赏。婆婆郗夫人也是东晋有名的才女,自然没有古代恶婆婆那些手段,经常和谢道韫一起切磋书法。
终于到了回娘家的日子。
母亲看着无精打采的谢道韫,很是担心。叔父谢安也过来询问她在王家的情况。
谢道韫一肚子委屈终于倾吐而出。
“叔叔,咱们谢家个个才俊,文武双全,叔辈有您和谢据、谢万,兄辈有谢琰、谢郎,你们个个这么优秀,真不知道,天下居然有王凝之这样的人?”
即便对丈夫不满,有着良好教养和家风的谢道韫也尽量与王凝之维持夫妻和睦,对上孝敬公婆,对下善待子侄。
只是自己心中苦闷只能转移到琴棋书画上。
日子在平淡无奇中一天天走过,谢道韫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
一天王献之邀请几个好友来家中“清谈”。
晋代盛行清谈之风,宾客好友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发表见解。
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辩论会。但是辩论的技巧和结果常常决定个人的名誉和前程。
谢道韫刚来王家时,王献之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谢道韫那时候就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灵气的孩子,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倜傥少年了。
这一天王献之似乎表现有点失常,在和朋友的辩论中,说不到点子上,眼看就要落败了。房间里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为了帮助献之也为了保住王家颜面,她让婢女挂上青布幔,端坐幕后,不紧不慢,用王献之的观点与对方辩论。
她旁征博引,慷慨陈词,辩得对方俯首称臣。
谢道韫要不是对自己的才华有十足的把握也不会出面替小叔子辩论,赢了是佳话,输了便成笑话。
05
383年,西晋灭亡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动乱终于被前秦的苻坚给搞定了。
苻坚统一北方后,欲望有点膨胀,又想南下吞并东晋。
尽管大臣们都极力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集结八十万大军,南下攻晋。
军情传来,东晋一片哗然。国内根本没有实力和前秦抗衡。
谢安临危受命,被朝廷任命为总指挥。弟弟谢石为征虏将军,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儿子谢琰共赴抗秦前线。
谢安的这一仗就是被载入史册以少胜多典范的淝水之战。
八万军队击退前秦八十万大军。
有人评价淝水之战,说能取得胜利那是谢安的运气。
且不说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活过半生才发现,其实运气是比能力更高级的能力。
淝水之战的胜利让东晋王朝得以稳固。谢家的荣誉也达到顶峰。
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功高震主让皇帝忌惮,让大臣嫉妒。
谢安当然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主动要求隐退,归隐田园。
然而就在还未回来的路上,不幸病倒,逝世于建康。
谢道韫得知叔叔病亡的消息,悲痛欲绝。
谢安去世后,谢家大不如从前。
有一次权臣桓玄请王谢两家吃饭。
桓玄是权臣桓温的儿子,就是被谢安生生地拖黄了篡位阴谋,最后到死也没得逞的人。
桓玄自然不会放过谢家人,挑衅地问:谢太傅当年在东山二十余年不曾出山,为何后来主动出山,踏进这红尘的官场中?
当年谢安出山,历史原因很复杂,如果应答不周,怕是会招来祸端。
王谢子弟听了吓得不知所措。
谢道韫却没有被吓倒,不卑不亢地说:叔叔没有想过出仕和隐居有何优劣之分,只是顺应外界的趋势罢了!
谢道韫的一句话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这样的胆识、智慧和气魄,真的令人敬佩。
06
公元399年,曾经繁华的东晋,已经不见盛世大国的气象。
上流社会贵族腐朽糜烂,百姓水深火热。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一年,王凝之被调任会稽内史,谢道韫随他一起回会稽。
此时,谢道韫的叔父、兄弟还有公婆早已离开人世,她和王凝之都成为年过半百的老人。
儿孙绕膝,回到会稽安享晚年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然而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加,孙恩起义爆发。
眼看叛军十万大军就要打到会稽了,作为父母官的王凝之,既不出兵,也不积极防御,天天在府邸默祷,相信鬼神会帮他庇护一郡生灵。
谢道韫心急如焚,劝王凝之组织兵马,积极训练,迎战叛军。
可是王凝之依然无动于衷。
谢道韫实在没有办法,不顾自己年老体迈,身先士卒,拿出自己的积蓄,紧急招募数百名家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保家护院,以防不测。
此时谢道韫的远见和果敢令人敬佩。
果然不出所料,叛军长驱直入,烧杀抢掠,会稽城内血流成河。
没有等来神兵相助的王凝之顾不得谢道韫,带着四个儿子仓皇出逃。可是还是在逃亡的路上,被叛军斩杀。
谢道韫得知丈夫和儿子都被叛军斩杀后,她来不及悲伤,带着府兵跟叛军做殊死搏斗。
混战中她毫无惧色砍杀叛军,将门虎女的胆略和见识令人钦佩。
但是,毕竟敌人太多,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她在孙恩面前正气凛然,义正词严。孙恩暗暗称奇,大概猜出了她的身份。他不敢动她,就想杀了她外孙。
谢道韫正颜厉色地说,“此事只与王家有关,和其他家族并无关联,你们如果一定要杀我外孙,就先杀死我!”
叛军孙恩也被她的气节所折服,终于明白世人为什么如此敬仰谢氏家族,不仅是因为才华和志气,更是因为视死如归的气节。
孙恩最终放过王家其余家眷,还命人将她和家人送回家中。
07
此后余生,谢道韫就带着外孙一直生活在会稽。
与诗书为伴,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他们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了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如果说,魏晋是中国文化上一片闪光的星海,那谢道韫无疑就是里面最璀璨的一颗。
走过谢道韫的一生,就像一场电影慢慢落下帷幕,但是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依然浮现眼前。
那个飘雪的午后,炉火纯青,茶香四溢,一个女孩仰望天空,看着漫天飞雪,吟咏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那个明月当空,荷香弥漫的夜晚,她看着烧香画符的丈夫,叹息着独自来到池边,弄琴拨弦,谁能听懂她的悲欢?
在那个清明硕朗的上午,高堂子弟云集一堂,青纱帘幕后,一个女子不紧不慢,句句珠玑。
在那个喊声四起,血肉横飞的傍晚,一个老妇人,横刀在手,奋力杀敌……
人们用“才女”来评价谢道韫,两个字的分量实在远远不够。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忠于人品。
能打动我们心灵的永远不是知识积累出的才华,而是生命淬炼出的精神。
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穿越邪恶,穿越千百年人们心中的桎梏,浩然于天地之间。
当我们从她们的故事中走过的时候,这浩然正气便流入了我们的骨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也许这场穿越时空的流淌叫——文化传承。
文章里没写下的:
1.大画家顾恺之喜欢过谢道韫。
2.陶渊明是在王凝之手下辞职的,没有王凝之的不作为,就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了。
3.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皇帝。
4.跟谢安有关的成语很多。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王献一不小心被公主喜欢上,逼迫他要和心爱的表姐妻子离婚。献之用艾蒿烧伤脚底,自残。但是公主依然不放弃,他不得不休了爱妻娶公主。最后献之因为愧疚郁郁而终。
6.王徽之和献之关系最好,得知献之死讯,去奔丧。一路都没哭,一看到献之的琴,就拿起来弹,可是怎么都弹不好,把琴扔在地上,说,琴和献之一起去了,说完晕倒在地。不久就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