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到:东方市插花起源于中国,今天就和大家谈一下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原始萌芽阶段(先秦)
此时期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民间有用花祭祀、借花传情、插花饰仪的习俗,虽然这些表现形式无艺术造型,无章法和技巧,但是极具实用性和浪漫情趣,为以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级发展阶段(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出现原始容器插花)
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沿习,在民间中逐渐发展。
三、兴盛发展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插花成为一门艺术)
隋唐,插花从佛前供花发展到宫廷和民间,并在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入日本,技术和风格都有所突破。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以成一种风气。
五代时,插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花材更为广泛,花器更加考究。此时期为了发挥盘花的艺术效果,当时的巧匠郭江洲发明了“占景盘”(在铜盘内焊接数十枝铜管,以便花材的竖立),大大加强了盘花创作的空间领域,这是中外插画史上最早固定花材的容器。唐朝李后主李煜(历史上有名的艺术皇帝)十分热爱插花并积极倡导插花,于每年春天的“花朝日”(2月15日)定时举办盛大的插花展览会,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让人观赏。
四、鼎盛阶段(宋代时期)
由于宋代陶瓷业的发达,带动了插花容器的制作和改良,发明了三十一孔花器、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为花材的固定、构图、布局作出重要贡献。这时民间也有了插花养护方面的理论,如《分门琐碎录》中说牡丹、芍药等先烧枝断处后插瓶,若花现萎便再剪后浸于深水中,则色鲜如初。当时由于写意山水画,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作用。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作为借鉴,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写意的技法。不像唐朝那样讲究富丽堂皇的形式与排场,而是注重花品花德及寓意,注意内涵,以花拟人,“理念花”盛行,构图上追求线条美,突出“清”“疏”,形成清丽疏朗而自然的风格,中国的插花艺术直到现在也是以宋代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五、缓慢发展阶段(元代)
元代社会动荡,插花艺术发展缓慢。文人雅士因避世思想滋长,追求清净和自由自在,借花明志和消愁,随意挥洒,无拘无束。产生了“心象花”和“自由花”。
六、成熟完善阶段(明至清朝中叶,插花艺术系统化)
该时期,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也是与诸艺术是互相渗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生六记》等。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为后世所推崇,它代表了中国的文人插花,是现存最早的插花论著,它从选择花材、插花器皿、插法、花的养护,以及到如何评赏等都作了论述,此书在日本的一些插花刊物里也时有被引用,日本的宏道流就是据此书理论而创立的。此外,《遵生八笺》、《浮生六记》等,对插花的造型也是论述得十分生动和详尽的。这些插花理论的问世,为中国的插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清代的插花在继承了明代淡雅、清新、简洁、明快的风格基础上,趋于华丽明艳的宫廷气派。发明了剑山,出现了谐音花、写景花。
七、衰微阶段(清代中期以后)
到了清代后期,插花受到盆景的冲击,加上战乱频繁,民生困苦,传统插花日渐衰微。
八、复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插花艺术得以复苏,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