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北京几个高校跑,为了毕业论文的一些事宜,还好都算比较顺利。
今天跑完最后一个学校的时候,我坐在校园操场边的靠椅上,久久不想离开。操场上蹦跶着的男生,足球场外圈散步、跑步、快走的三三两两的人群。
高校总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感觉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年轻人居多,因此好像心态也变得年轻。我穿着长裤长袖顶着烈日满校园问路,可是姑娘们已经换上了短裤和碎花裙。
不同年级的人忙碌的事情截然不同。之前上大学的时候就很能分辨出学生是几年级的,但是现在看到这些学生只觉得好小好嫩,无法分辨出年级了。
我脑海中第一个大学是厦门大学。那时候我刚读初一,去厦门旅游就顺势把厦门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行程。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去旅游,那个地方的高校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所以现在北大清华一到夏天要排队进门,因为家长带着放暑假的孩子们来看看高等学府的样子。
厦门大学很大,至少在我心里是非常大的,因为校内有专门的公交车。去了那以后我以为所有的大学都那么大,直到我自己念了大学才知道也有芝麻粒大的高校。地价贵的地方学校越小,没办法啊!
后来就是我爸妈为了鼓励我高三一年发奋学习,大二的暑假带我去武汉玩了一阵子,那一次几乎是大学知识普及游,武汉的大学比较多,也挺集中的,有些天我们就坐着叔叔的车逛校园,听他介绍这个学校好,要多少分才能进,然后进一个一般的高校就会听他吐槽这不是好学校。在无数个高校的大门前都有我和我爸妈的合影,现在看着还是觉得很好笑,这是对我的期盼有多大啊!
我在科研单位待的三年,说是读研究生,但是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在这里不是在上学而是在上班。我并没有很强的做学生的感觉,而且这里也没有所谓的班级和同学的概念(去年扩招后就有班级了。)这一度让我很失望,也让我很难接受。
科研单位(可能只有我们单位)因为学生少老师多,所以感觉学生的地位非常低。除了一两个大所学生比较多,可以放在课题组级中培养,其余小所的学生都比较少,因此也就没有了师兄弟之间的传承,也很少有能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我当我老师唯一的学生两年,到第三年才开始有师妹和博士师姐。
每每跟室友去别的学校找同学或者闲逛,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就是吃饭这个问题,起初我们住宿条件在北京算可以的,因为有厨房。后来人越来越多,考虑到安全问题一夜之间将我们的天然气管道切断,撤了煤气灶和油烟机,虽然都没做过但是至少能糊口饭吃。因为周围真的没有可以吃饭的地儿,食堂难吃程度我来之前从未想象到。现在师妹们已经顶着被罚的风险,宁愿在宿舍煮方便面也不吃食堂。
这两天逛校园,觉得自己真的很喜欢高校的那种氛围。今夜又在办公室里赶报告,赶报告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哪里赶,在高效宽敞的图书馆,赶到半夜十二点我也愿意。这是一篇血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