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卢勤分享了她当知心姐姐时,一个小男孩给她打电话的故事。这个男孩子打通电话说要去杀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因为妈妈老拿他跟人家比。他感到自己不幸福的根源都是这个女同学带来的。
以下是对话:(小明和小红是化名)
小明问:“知心姐姐,你知道我的朋友是谁吗?你知道我的敌人是谁吗?”
知心姐姐:“都是谁呀?”
小明回答:“都是小红。”
知心姐姐问:“为什么呀?”
小明说:“小红以前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是我最大的敌人,因为她比我学习好,每次都比我考得好。我妈妈老说:‘你瞧人家小红,你再看看你自己,同样的老师教的,你怎么就没人家好呢?’因为小红,我承受了太多的屈辱,我要杀了她。”
知心姐姐就说:“你杀了小红,还有小黄、小绿、小蓝呀,难道你都要杀掉吗?再说,你杀了人,你也活不成了呀?”
小明沮丧地说:“那我怎么办?”
知心姐姐说:“我倒是有一个办法,不用杀人,就可以解决问题。”
小明高兴了问:“什么方法呢?”
知心姐姐说:“你让你妈妈接电话,只要她不说了,不就解决了吗?”
“你瞧人家......”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毒的咒语。比较,父母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岂不知,这是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仇恨和妒忌的种子。
因为比较,孩子得不到肯定和赞扬,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就会很低,就会产生:“我不行,我不如人的念头。”
最常见的场景是:
一、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兴高采烈地说:“妈妈,我今天得到了一朵小红花?”妈妈问:“别人都得到了几朵呢?”孩子如实回答:“谁谁得到两朵,谁谁得到三朵。”妈妈就说:“那人家怎么能得三朵,你才得到一朵呢?”孩子瞬间就蔫了。这样几次,孩子还敢说嘛?孩子就会想:“都怪那个谁谁,要不是ta得三朵,妈妈肯定会夸我的。”
这无形中,让孩子心生怨气。这样的比较真的有意义吗?
二、
孩子上小学了,回来很高兴地说:“爸爸妈妈,我考了99分.”父母问:“你们班里有100分的吗?”孩子回答:“有啊,好几个呢。”父母说:“你瞧人家都考了100分,你怎么就没考100分呢?”
孩子学习的热情就在这无情的比较中慢慢消耗了。
三、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都摔倒了,一个哭了一个没哭,哭了的父母把孩子拉起来说:“你瞧人家,跟你一样摔倒了,人家都没哭,你就哭了,你怎么就这么弱呢?”
孩子在心里想:“我都这么疼了,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我哭呢?他们不爱我,爱那个谁谁吧,他们会不会要让谁谁给他们当孩子呀?不行,我不要和ta 玩了。”
在你的比较中,孩子失去了一个朋友。
很多人会说:“这也太夸张了吧?”这一点都不夸张,如果不信,你去问问孩子,问问自己,喜欢比较吗?再问问配偶,他们喜欢比较吗?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你看看人家谁谁,对老婆多好?你看看你?”丈夫肯定立马反驳:“他好,你去找他呀,我就这样了。”妻子气得:“你、你、你,说不出话了。”
妻子的意思是:我希望你学着点人家,不是我嫌弃你;但是丈夫听到的就是:你没人家好!
如果妻子说:“谁谁确实做得挺好,但是我觉得你肯定比他做得还好!”这样既有目标又有希望的肯定和鼓励,丈夫听到的是:他虽然做得好,但是我妻子还是觉得我比他好。无形中,他就照着那个方向发展了。
大人都是这样,更何况孩子呢。
不要让比较剥夺了孩子的自信,不要让比较在孩子的心中种下自卑的苗;不要让比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要让比较让孩子的内心滋生仇恨、抱怨还有妒忌。
要比较,就跟孩子的昨天比,只要ta今天进步了,ta就是最好的。森林里的树从不比较,无论粗细高矮它们都在努力地生长着,正因如此,到了秋天我们才能欣赏到层林尽染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