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要向伽利略一样反应迅速
本文介绍了伽利略把当时主要用来偷窥的望远镜改良成天文望远镜,并且通过一丝不苟的观察,以及高超的分析验算,推出了大量的天文信息。
比如观察并勾勒月球表面,发现大量没发现过的恒星,恒星距离地球的距离比行星遥远很多,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通过一天天的累计观察,描绘并分析观察结果。另外他画的朴实的手稿很让我感触),等等。
这些重要的信息大都是在相当限至的条件下,通过伽利略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推算得出的。比方说上面提到的第三个(相对行星,恒星离地球远得多):就是伽利略注意到行星在望远镜的视角中明显地变大,而且他们都是圆形的球体。但是恒星在望远镜的视角中并没有变大,并且看不出恒星的细节。
普通人,不会去观察这些,不会想用当时明明是另一种作用的工具用到科研,也不会想到去改良那种工具,就算给他们看见了那些画面,也基本很难参悟出天体的信息和宇宙的奥秘。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可谓是一叶知秋,牛顿的苹果。
突然回想起各行各业的牛人们都有通过日常生活,设计出绝妙实验或者重大发现的故事。牛人们的存在是绝对的,他们本身是不会受时代和技术的限制。一旦给他们合适的工具,他们的回报往往超出你的预料。这里也是发散思维的积极运用。
原文里说得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可能仅仅是工具上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牛人,那些牛人都是只要给他什么工具,他家很快就能把这个工具运用到极致,把能得到的结果全部研究出来。”
原文小结:
1. 搞科研的人都有竞赛心理。新东西出来马上就会有人做,赶不上这波就只能等下波。好的想法传播太快。
2. 商业和技术也是如此,一旦有个新平台,新突破,各个公司很快就能找到对应的商业模式。
3. 聪明人真的很多,聪明人能做的事很厉害。(插一句,很多人的想法或者主意对当下来说可能新奇,但运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发掘,很可能为自己创造出财富和名誉。不要浪费自己生而为牛人的天赋。)
王煜全 欧洲的崛起(和中国抢美国的人才)
开篇是论点来源,Financial Times 2月7日的一则消息。点出硅谷在Trump的折腾下的悲观局面,同时参选法国总统的Emmanuel Macron许愿让法国成为全球科技人才的新股向。
全球化已经是潜移默化了很久,大到跨国企业,小到人才个体。都是放眼全球,那里环境好就去那。就像是二战期间德国赶走犹太人,哪个国家招募到了下一批“爱因斯坦”,“尼古拉。特斯拉”,那里将成为新的全球中心。
契机:
不少之前被收购的欧洲公司,现在焕发活力,比如DeepMind(英国)。
大量新创公司崛起,瞄准了各个火爆行业。
分析(为什么美国的人才会流往欧洲):
1. 欧美文化有近似性,没错,娘胎里出来的。
2. 技术发展,由软件回归到硬件。欧洲有传统制造业上的优势。
3. 欧洲金融市场也开始向高科技注资。
4. 更多的程序员!(美国410万,欧洲470万)
我个人觉得,除了第一条是根本,其他三项中国都不势弱。
观念转变:
欧洲在科技竞争中的崛起很大一部分依靠思想的转变。
人——法国的Bolabola Car(也就是滴滴,Uber同类)创始人提到“欧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政府过期等稳定职业,而是更多愿意去创业。”(很符合中国现状嘛)
企业——欧洲以制造业为主的大公司意识到和高科技结合的重要性。三分之二欧洲大公司都至少直接投资了一个高科技的创新公司。从2015起,至少三分之一的公司都进行了一次以上的对高科技公司的并购。
原文小结:
美国的科技产业不会因为Trump的敌视政策停止发展,中国的创新也引人注目,欧洲在科技竞争中的势头取决于他的相对表现。
这个相对表现说得真是妙。
对中国来说,加速了解全球,尤其是欧美国家文化,从而形成相互认同,深度合作,是在人才(也就是稀缺资源)吸纳中重要的部分。
一个企业外部变革的速度超过内部时,企业就会被终结。——杰克韦尔奇。
最后王煜全分享了一个信息: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事项的通知》,提出部分符合条件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无需工作经历即可在华就业。
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充分国际化,一方面自己人要走出去,另一方面打开国门,吸引全球人才。延承李世民创科举,“天下英雄尽入吾穀中矣”。
吴军 今天分享的居然是华盛顿旅游指南。
正好发小热情邀请去玩,也正在考虑,看来是天意。
吴晓波 五分钟今天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