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谱撰写人王建东》
(意外发现)
让我们把时间的印记拉回到1976年12月2日,沙家浜镇黄曹村的王建东和弟弟王建宝弟兄俩在拆除老屋转基时从那里屋顶处的墙洞里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团用牛皮纸包好的东西,惊得王建东一声尖叫声后其家人一下子围拢了上来,他们将此打开一看里面共有五页纸,这个上面赫然写着黄曹村农民自卫会全体人员名单,还有一些组织活动的经费。
(英烈事迹)
在抗战时期的1939年这个敌我斗爭形势最严峻的这个阶段在地处偏僻地段的黄曹村中医郎中王履仁家里秘密召开了关于成立“黄曹村农民自卫会”,并产生组织人员名单。王履仁被选为横泾区横东乡的乡长,至此一个有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就活跃起来了。由于王履仁利用郎中先生行医为掩护,在不太长的时间段里巧妙地探明了日寇新动向的珍贵情报,为人民军队大量消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
不料,后来由于叛徒告密王履仁等人落入了日本鬼子的魔爪。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都不能使这些堂堂正正英雄好汉屈服,他们虽然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为了保护组织安全坚不吐实。最终,王履仁等五名爱国志士被日军用刺刀猛扎杀害于万顷波涛的昆承湖里……
(走出校门)
作者本人在其高中毕业的时候,巧遇所在村子里的小学要增补一名民办教师。村领导认为王建东根正苗红既年轻又有文化是选拔进教师队伍的最佳人选,在旁人看来这是个天大的好事。但在这时他却沉默了,又思考了许多问题,往上数三代他们都是从事行医生涯,故而他也决心子承父业在悬壶济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故而他在经过有关部门的专业培训后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并当上了走村串户人见人爱的“赤脚医生”一干就是许多年,直至退休后仍被反聘为阳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广大村民服务。《红色家谱撰写人王建东》
(功勋不朽)
自从王履仁的政治身份和组织材料被发现以后,他一代英烈的身份终于被有关部门确定。
王履仁等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下来组织名单和相关材料原件现也永久保存在市档案馆里,其复制品也陈列在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沙家浜风景区里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常年供中外游客驻足瞻仰……
(简书美文抒党恩)
王建东在其“想起爷爷的小快船”文章中这样描述: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住进了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新村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别墅小楼,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道路,看着都让人们心情舒畅。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还是离昆承湖更近了,因为,如今的昆承湖美不胜收,雄伟壮观的虞山倒影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而在抗战时期,这个地方曾有许多英烈为了救日救亡,在面对着鬼子们带血的刺刀英勇就义在这里。其中包括作者的爷爷王履仁也是被鬼子杀害于昆承湖。
同时,王建东身体康健,他平时爱好跑步运动,自打府居昆承湖近端,在工作之余,每逢天气晴好,夕阳西下的时候湖边是他一定要去的地方。由于触景生情,从而勾起了他对爷爷王履仁为国捐躯表达了无限的崇敬与哀思。
(守护)
王建东同志撰写的王氏家族原先居住在沙家浜黄曹村一带迄今为止约莫有500多人,可谓名门望族、人多势众,人才挤挤。他孜孜不倦撰稿的《王氏家谱》目前已书写了横宽竖大厚厚实实的三大本历史材料,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人员广泛真是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作者孙女在其的优秀作文《守护》中这样写道:……爷爷除了在单位为村民治病救人,每到夜幕降临在他的书房里常常灯火通明,伏案写作。一次孙女好奇地想看看爷爷在写什么文章,作者但见小孩子那好奇的目光和问讯,他竟含笑不答给人一种提摸不透的神秘和悬念,孙女上前一步仔细一看,发现端倪,噢!竟是在撰写王氏红色家谱……因而王一敏在其获奖文章“守护”的最后章节里十分动情地写道:夜已经很深了,但见爷爷书房的灯依然亮着……字里行间牵引着读者的的思绪不由地对这位有着较高文化素质又有历史担当的知识分子的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