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的目的在于“一”,“博”的目的在于“约”
徐爱认为,《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似乎与朱熹说的“穷尽天下之理”一致。(虽然学而思是学生应尽的本分,但这位好学生也就犯了前篇所讲的“未守即破”,未学得老师的思想就先产生怀疑。这是该鼓励还是批评呢?)
精一,出自舜的治国方略《大禹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意思是,人心都是有欲望的,天道是很微妙的,人一旦有欲望,道心就变成人心,将立于危崖之上。因此,需要不偏离道心,纯正不二。这与王阳明格物致知的解释一致,即拿格子画界限,如果严丝合缝,就是精一不二,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并非差不多就行,而是分毫不差。
博约,出自《论语》: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学于文献之事,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这也是敲黑板画圈圈,用礼仪来格,而不是注重学尽填下文献。
尽心,出自《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要在自己心里找良知良能,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找到了自己的天性就知天了(本性就是天命,天命之谓性)。
综上,从王阳明心学都可以解释得通以上古文,没毛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