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是在回家的动车上。列车过华北平原,穿秦岭,最终一头扎进四川盆地。一天之内,景物殊异。作者从小生长在成都,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回了成都,所以于我来说,字里行间更有亲切感。在列车最终抵家之前,我从书中已经不断重温了四川人民的豁达幽默。书中某些对话,实是四川话的“音译”,看到之后仿若身临现场,还能脑补出那些表情和余音。
“有盐有味”,一瞬间心头浮现出这个四川词汇。作者随笔记录,自己和亲戚朋友的故事、偶遇的平凡人的故事,有时候谈点美食,有时候记录花鸟鱼虫、北京和成都的风景,或是一鳞半爪的所思所想。生活,在她的笔下,虽然偶有不友好的一面,但总归显示出的是有趣与爱。这也归结于,作者以及她笔下的亲朋好友们,在生活中都葆有一颗饶有意趣的心。
比如书中的姨父,晾的腊肉被鸟雀啄去,于他反而是一次研究掌握鸟语好机会;去看望作者生病的父亲,每天坚持给病人送饭,然后某天哄骗着作者把饭盒里剩下的饭吃掉,因为发现医院的池塘里新生了好多小蝌蚪,他要舀蝌蚪去……比如大伯,自己有几个拿手菜式,每次一丝一毫都不马虎,所有同事都念念不忘;还曾经为了买到春笋,在北京初春的六级大风里追着小货车跑了十公里……又比如丹叔叔,优秀的独身者,深埋青年时代的惨痛经历,对生活却认真又热爱,连买菜都发挥专注专业的精神,“我太喜欢芹菜了,简直莫法”。
幸酸之处偶也在字里行间隐隐约约得见。作者的父亲本是上海人,后来离开家乡于成都安居;她偶然翻看父亲和爷爷的当年的书信来往,絮絮叨叨只是互诉两地天气,于多年后,于寒暄中体味父子情深。作者偶然遇见的平凡人物,有时也会遭遇某些不平事,在某一幕露出脆弱与无助。生活有时,对人并不友好。只是人们似乎总能拥有强大的自愈功能,把生活继续下去。
最开始被作者文字吸引,是三联的公众号转过这篇散文集中的一篇《月下小人》,记录了作者五岁时,常被谈恋爱的青年男女用作约会利器、陪吃陪玩的经历。作者生花妙笔,善于捕捉故事中生动的瞬间,有时让人不禁笑出声来。爱情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幼小的心灵里,她并不是不记得。“他以为他的爱情里只剩下自己,而我永远也不打算告诉他,还有我呢,虽然我跑得远。”读到这里,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的苦涩与悲悯,又不禁有点慨叹。
时而欢笑、时而轻吁,就是读这本书的感受。读完了之后更觉得,所有岁月中的悲欢,也许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孤单地经历和承受着。但其实,总有人怀着隐隐的同感与悲悯,与你同在。
封底作者有一段结语,概括本书:“以为活着是为了收悉美。某公笑叹:‘什么是美?即【不知生活艰辛】。’我点头,但转头还得给他补半句,或【佯作不知生活艰辛】。”
为书中的人物或者古人忧心、揣测,关心某朵花的名字和它开放的姿态,寻觅一朵云或者一只鸟的踪迹,在一蔬一饭中寄寓热情,记录寻常人寻常的故事……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不知生活艰辛的闲情。但其实,生活何尝没有显露狰狞,只是总有人,与生活和解,用闲情的底色,寄寓深情。
作者取书名为“幸得诸君慰平生”,想来是感谢人、事、物给予她的满足与快乐。但是我觉得,这些人、事、物其实也是幸得作者,才彰显出珍贵与可爱。
写到这里,脑海里浮现的还是上回归家期间,某个错过饭点的午后醒来,去楼下吃小面的场景。因为胃不好,点了酸菜肉丝面,嘱咐少辣椒。但少顷,一碗红油淋漓的面还是呈现在面前。最正中是赭色的酸菜和雪白的肉丝,面条筋斗,用筷子把酸菜和肉丝拌下去,浮动上来的是碧绿的应季空心菜。还没入口,从熟悉的辣椒和酸菜味道就能判断出来是咸香入味的一碗好面,一霎间就压制了对辣椒的抗议。一边把面入腹,一边听着熟悉的乡音。暂时没有其他客人了,老板就从厨房出来,坐在店堂里,和另一桌的客人聊起昨晚的球赛,“C罗好凶(厉害)哦,西班牙全场控球率……”
有盐有味。
我想我愿意像作者这样,无论年岁如何,仍然怀着对生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态度,贪看霁月光风,贪看世事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