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常问的人生问题,就是“如何选择”。
方法可以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其实是选择背后的三个底层思维:
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机会和欲望。
如何看待自己?
我上高中的时候,很多学霸都走竞赛之路,参加数理化等学科的比赛,得奖。我也参加过,但成绩不算好,这时候一般人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开始否定自己。但当时我想,竞赛不适合我,那就看看适合我的路径吧。因为我全科成绩好,就继续努力,结果高三毕业的时候全年级总分第一,保送清华大学。
后来我到美国读博,毕业后进麦肯锡,实际上是非常心虚的。因为麦肯锡这种高大上的公司在招聘上会做各种宣传和广告,写的申请人都是非常牛的。我读博士的学校很不错,但不是顶级名校,我在麦肯锡的宣传材料里没见过一个校友。麦肯锡在洛杉矶的宣讲会都在加州理工大学做,不会来我们学校。
虽然我获得了面试机会,但是参加面试的时候非常自卑,环顾周围的人,觉得跟这些人比起来,自己被录用的机会是很小的。
但我知道苦闷没有用,因此换了看待这件事的视角。
第一:既然我已经来了,那就证明我跟其他候选人现在在同一个起点上,就不要妄自菲薄了。
第二:落选也不可怕,多了一次面试的锻炼机会,没有任何损失。
想到这两点之后,我就没有太大的压力了,感受到的不是“志在必得”的紧张,反而能放开,可以自如地发挥。最后,我的确拿到了麦肯锡的offer。
我分享这两个例子是想说,在面对一些机会的时候,我们好像要面对很多外部因素,但我们真正能把握,也能起关键作用的,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它无时无刻不在指导我们做选择。
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负面的——觉得自己不行,没有经验,没有资历,没有资源,似乎周围人在哪方面都比自己强。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经常看自己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我们的教育让大家倾向于过于苛求自己,习惯性地用自己没有的或者短板和别人的长处比。而大多数成功的人其实是靠发扬自己的长处而成功的。从爱因斯坦到凡·高,都有世俗意义上明显的短板,但都很成功。因为说到底,真正的成功不是外在表象,而是活出自己的样子,也就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