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情长,深爱吾乡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今天有机会站在这跟大家分享我家乡的故事,我感到荣幸而自豪。阜平,一个八百里太行深处,镌刻着光辉的红色记忆,却也曾被贫困深深困囿的地方,便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它很低调,却也很伟大,这是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但是它从来不言不语。因为它知道有人记得它。这个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份渊源还得从总书记上小学的八一学校说起,八一小学前身就是设在阜平县城南庄的荣臻小学,后来该校从阜平迁到北京。后来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时听说了聂荣臻元帅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牵挂阜平的贫苦,得知聂帅曾流泪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总书记深受感动,从此便记住了聂帅的这句话,也从此在心底深深地挂念着我们。“我脑子里对阜平有很深的印象,从小就有印象,这是我对阜平革命老区的一个情结。”总书记曾在考察中深情讲到。

于是2012年12月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仅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踏雪专程来到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第二次地方考察,也是他第一次探访贫困地区。

往来奔波700多公里,20多个小时,总书记走访了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两个贫困村庄,召开了两场座谈会。

考察中,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总书记心情沉重。“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他和大家详细探讨脱贫思路,并就当地资源禀赋作了深入分析,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他说:“我们对脱贫攻坚特别是老区脱贫致富,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

9年的努力奋斗,实实在在改变了阜平老区百姓的生活。总书记的到来,给阜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2年开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示,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阜平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生态旅游等为主导的六大扶贫产业体系,实现了全县贫困村产业全覆盖。

这些产业也成为支撑阜平稳定脱贫的基础。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30元。

如今走进骆驼湾村,道路两旁、农家院里、大戏台上红灯笼高高悬挂,顾家台村箱包工厂里机声隆隆,食用菌大棚里一派繁忙,特色民居内外欢声笑语……

“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骆驼湾村口新立起的8个鲜亮大字,述说着老区人民的感恩与喜悦,传递着他们对未来更好生活的憧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