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十五章赏析
――――牧童对十五章的感知
什么是得道?“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以不成。”得道就是明白并契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内涵又是什么?牧童认为老子的本义是欲。
上古历史做为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老子不可不晓,能识文断字者在历史长河中多是家境殷实或祖辈余荫甚丰之徒。出崤关不知踪作为依据猜其年龄,估计在周室己工作至退休年龄了。依此对周是有些感情基础的。而面对诸候称雄无视天子的作法也是有些看法的。应此有了对周室体制的研判更有对众诸候的“不屑”。此中,老子的本义是“诸候的欲未能节制,而周天子的欲在后期又太弱,故,诸候应节欲而周室应培“欲””,在节制和有意培养雄心(“欲”)的过程中,都不应过(盈)。老子的本义是应将“欲”放在适可(可掌控的)的位置。得道就是不欲盈,就是要有欲然不纵欲!而这也正契合老子本义节欲。
牧童以为得道之人的样子是无法形容的,只可意会。如同你的气场,气质或可描述而气场就只能感应。老子勉强形容表述了下但仍感到多少有些词不达意。
自古圣贤多寂寞,牧童以为一是寒处不胜寒唯孤心热腔清风徐而相伴,一是凭一己之力(之欲)去导引或改变大众的习惯或欲求方向(打破常欲以示新欲或节欲)有些纸上谈兵,力不从心之余有些暗然怅惘。谋求天下大同,幻想“人心同然”,或许,这是自古圣贤的悲哀。又或,其只站在理论上,未曾在实践中锤炼。值此,坊间的“秀才遇见兵”又找到了新的注脚。正所谓:劳心者心累,劳力者体累。两者谋之不同,受累也自不同。
历史中的名人、伟人、圣贤之人、挂在墙上的、进入史册的就一定是得道之人?依老子本义解释的话就是不见得。老子所认为的得道之人本章中解释为“保此道者,不欲盈”。直译为节欲!这有个问题,都节欲了(最低层面的降低一切与生活相关的欲望)那么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人的精神面貌、以及所谓的和谐(顺其自然)的基点如何?又该如何生活?
牧章认为“节欲(不欲盈)”是有一统的两对立面的。是抑或扬,或是舍与得,或是善与恶,或私与公……,总而言之,牧童认为对己“节欲”对外“施与”。从低层次来讲保全自已,以中层面来讲睦邻顺势合而谐,以上层来讲修己性正已行以“天下”计(此处天下因人视野而定可一隅可一域)。
道是自然存在的一切物质及其长期存在而产生的规律的总合。得道就是悟或窥到道并致力与道契合,使自己成为道的一份子。
牧童认为本章所指的得道之人是指明白“欲”的黄金分割点!哪些欲应张扬,哪些欲应节制。
又或,“要想自己舒服(过的好)先让别人舒服(过的好)”这句坊间俚语做本篇结束语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