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
现代 · 沈尹默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兜子绿茸茸细草,都浮若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诗歌的特点就在于以凝练性、跳跃性来表达其蕴藉深厚的余味。我初看沈尹默的《三弦》,觉得其中没有多大意蕴。然朗读多次,我便发现其《三弦》也许并非三弦,乃蕴含其它意味。
三弦,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弹三弦之人手上的乐器。三弦,或许是只有三种弦丝的乐器。诗人以三弦为题,在我看来,一方面指乐器三弦,另一方面指三种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阶段。
诗的第一节,叙述的是“让他直晒着长街上”,“他”为何晒着长街上,诗人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而是用“火一样的太阳”来点明此刻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光。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此场景,他必定是心中充满悠闲的心态,没有任何的烦恼。“只要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这不仅摇曳着杨树,当然更放松着“他”。“他”直晒着长街上,但行人很少,两者的鲜明对比,暗示“他”无所事事的状态或悠闲的状态,不会拥有无法解决的烦忧之事,因为路上的行人要么忙于生计,要么就是居于家中躲避那火一样的太阳,抱怨着天气为何如此炙热。“他”的状态就更加鲜明了当了。
诗人笔锋一转,不知谁家的破大门里半院子的绿茸茸细草。我们看到此情景,想必这是被荒废的院子,是没有人居住的。但是在旁边那低矮的土墙一端,有一位弹三弦的人。虽然他被土墙所挡住,但那三弦声浪却隔不断。也许弹三弦的人是漂泊的游子,居无定所便来到这休息片刻,藏于土墙后必定是不想露于世,只想传播自己那三弦的声浪。弹三弦的人没有因为自己藏于土墙后,就放弃弹三弦,而且怀着乐观的心态弹着三弦。可见,三弦之人虽漂泊不断,但时刻满怀着对世界、生活的希望。也许他穷困潦倒,无处倾诉,但他将希望存于心间,甚至还将希望通过弦声传播给他人。
于是,诗人顺承而下,鼓荡声浪传到门外一位穿破衣裳的老年少。一般人听到声响的第一反应应当是好奇该声响从何而来,被声音所吸引。而这位老人无动于衷,只是双手抱着头,一声不响。我们可以发现老年少的聚焦点不在于从何而来的声浪上,而在于其自身,关注他自己的一种生存状态。破衣裳、坐在门前、双手抱着头,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老年少是漂泊了半辈子,为生计所苦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内心在焦虑自身的命运,在思考着自己下一步的生计如何。不同于弹三弦之人,他的内心对于这个世界是毫无波澜,对外在事物发生的一切都是漠不关心的,因为他只关注自己如何活下去,对世界和社会都不报任何的希望,只希望自己能够平稳的生活在世上,他已看淡世间万物。
诗人笔下的“他”“弹三弦的人”“老年少”,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直晒着长街上,只要有风来,便觉得悠闲而又满足,没有任何烦恼需要担心,对基本的温饱、住宿问题也都不用担心。“弹三弦的人”则躲藏于土墙之内,也许这是别人废弃的院子,被他当作临时的一个家。虽然身处绝境,但他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仍把希望的弦声传递给他人。而门外的“老年少”的处境困难得多,没有“他”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没有“弹三弦的人”乐观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态。“老年少”更多地包含了对社会的失望、绝望以及对自身温饱问题的烦恼与担忧。“弹三弦的人”与“老年少”,墙内与门外,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弹三弦的人对世界和社会的生活经历没有老年少的丰富,因此他对世界还抱有希望;而老年少因经历人生浮沉,见证社会的起起伏伏,早已看淡世事,转而关注自身。
当然,诗共有三节,分别写了三位人物,对应着三种人生状态。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内心世界,也看到了三种人眼睛里的社会,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三种心理状态。此外,三种人生状态也可以看成是递进式的,希望——失望与希望并存——失望甚至绝望。
从弹三弦人的三弦中,我们看到的是乐器上三条弦丝,互不相关,然而鼓荡声浪的传响,缺一不可。三弦对应的三种人生状态,也许互不相关。但只有三种人生状态甚至多种人生状态,才会有人生百态,才会有人一生所经历的不同状态。世间正是存有人生百态,我们也才能品味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