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谈焦虑的感受之前,先说说恐惧。
比如今天出门,你正在过马路的时候,突然有一辆车闯红灯,飞快地朝你驶来,这时候,你心跳加速,血脉贲张,甚至浑身发抖,这就是恐惧。
如果你碰见一位算命先生,他预言你最近有血光之灾,那么今天你走在马路上,总是担心有车撞你,你不知道这车是从你左边、右边、身后还是迎面撞来,所以你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中左顾右盼。这种感受就是焦虑。
所以恐惧和焦虑的区别就在于,恐惧的对象通常都很具体,而焦虑的对象则是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恐惧的对象通常是客观存在, 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焦虑则常常是主观臆测无具体根据的,那个预言不详结果的“先知”,通常是我们自己的潜意识。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大多数人生活得惶惶不可终日,如热锅上的蚂蚁,忙忙碌碌却毫无头绪。
2.不焦虑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灵魂静定的人自然不会焦虑。柏拉图的《斐多》里曾探讨过灵魂静定的状态:
“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
因此,焦虑无非就是定力不足,智慧不够,而欲求又太多。没有主见,所以像墙头草,一会向东一会向西;经不起诱惑,所以才容易被外界的舆论牵着鼻子走,随波逐流。
从焦虑到不焦虑之间,你只需要让心定下来。就像一杯浑浊的水,只有静静等杂质沉淀,水才能恢复清澈,你才能够看清自己。
3.怎样让心定下来?让灵魂达到静定的状态呢?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一, 如果你想要世俗的名利,想要事业的成功,想要发财,想要出名,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可以借鉴巴菲特的故事。
据说巴菲特的助理迈克向巴菲特咨询,巴菲特让他把职业生涯中最想实现的25个目标罗列出来,然后圈出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5个。
巴菲特问迈克: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
迈克答: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于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到:不。剩下那20个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二 如果你想要的是智慧,又不知道怎么修得,那么你不用去想,只需要做好一点,那就是把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件小事都当作修行。
林清玄和梁实秋的文章里都提到过一个故事——
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禅师回答说:“用功。”
有源律师问:“如何用功?”
禅师说:“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有源律师问:大家不都这样吗?跟你有什么不同?
禅师说:“不同。”
有源律师问:“有何不同?”
禅师回答说:“一般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日常的修行无非就是剔出杂念,专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而已。在你搞不清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的时候,就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4、当你搞清了这两点之后,接下来要做如下:
1. 保持专注,任何一件小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专心做一件。
日本高僧枡野俊明在《禅与极简生活艺术》中也说到了专注的态度:“无论有多少件事等着要做,也要一件一件地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想正做的那件事,坐下一件事的时候再想下一件事,即一事不毕,一念不起,也就是专心。”
2. 格局要大,不要急功近利,做一件事情要马上看到成效。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写:
“立志用功,如树使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但不忘栽培之功,
怕没有枝叶花实?”
现在的人普遍很心急,在一些文章的蛊惑下,误以为21天就可以培养一个习惯,任何事情三个月就能见效。其实,10000小时定律还是相对靠谱,很多我们有意识坚持的事情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慢慢显现出效果。
如果真的有人坚持很短的时间就侥幸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相反,这只是成功路上的一个分心的诱惑而已,它会迷惑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远。
你只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这件事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哪怕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质疑,什么都不要想,把一切都交给时间,这样,焦虑感自然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