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春天,安妮·弗兰克死在了集中营中,时年16岁……”我还记得,当时年幼的我在阅读了安妮的最后一篇日记之后,意犹未尽地翻开小说的最后一页:大片的空白,唯有一行清晰的小字兀自横在书页中央,那个“死”字分外刺眼。彼时,尽管我还不能完全明白死亡的含义,却也知道,这是一个很糟糕很糟糕的结局。我依稀记得,自己当时那种急转而下的心情,至于那本《安妮日记》,则伴随着那无法言说的伤心一起被丢进了暗无天日的藏书室,从此再没被我打开过了。
直到昨天,我看了这部名为《芬妮的旅程》的电影,看着影片结尾孩子们劫后余生的微笑,又想起了藏书室里安妮那蒙尘的笑容,突然的就掉下眼泪来……
芬妮与安妮两个名字相似年纪相仿的犹太女孩有着相近却截然不同的命运。她们都遭受过纳粹无情的迫害,东躲西藏,夹缝中求生存,芬妮幸运地存活下来,但安妮却永远地长眠在万人荒冢之中她们的故事被记录、被传颂,成为现代反战的正面教材。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部小众的法国电影,与现在众多特效爆炸、俊男靓女的商业化大制作电影相比,这部2016年上映的反战题材的电影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但它背后所要传达的,却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永不褪色的主题——和平。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女孩的蜕变,一群孩子的冒险,一场惊险的逃亡。
1.真实的故事才感人
《芬妮的旅程》改编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芬妮·本雅米,现居于以色列,在影片的结尾,小小的镜头里,那个颇有气质的老人看着镜头缓缓微笑着,转身走向洒满阳光的远方。电影中勇敢的少女与电影外微笑的老人,在那一瞬间,仿佛跨越了真实与虚假、时间与空间重合在一起,她是一场悲剧的幸存者,一个故事的讲述人。
2.一波三折的逃亡
整部电影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由缓到急,渐入佳境,一波三折,高潮迭起。这才是真正的逃亡,。你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永远不知道等待你的是死神还是转机,你狼狈不堪、精疲力竭,但永不言弃。看着一群孩子们在纳粹的迫害下艰难地逃亡求生,你的心也像是被上了奇怪的发条,七上八下,一刻无法停歇,为他们的命运而揪心。
3.是“逃亡”也是“旅程”
无论在何时何地,孩子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产,任何针对孩子的暴行都显得分外不可饶恕。二战时期,纳粹对于犹太人的暴行涵盖了整个犹太民族,当然也包括孩子。
孩子们的视角是不同的,他们真实、天真、恐惧,他们将纳粹称为“怪物”,看到德国军人的长靴和绿钢盔就开始瑟瑟发抖。他们是孩子,可即使是最年幼的孩子也知道纳粹是可怕的,被抓住就回不来了,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别。电影从孩子的角度,用一场“逃亡”真实地反映出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无差别的迫害和屠杀。
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电影的主角是一群孩子,才会在艰辛的逃亡中因为一个足球、一阵风、一汪泉水轻易地找到乐趣,让我们跟着奔跑的心也得到片刻的喘息,和他们一起微笑起来。因为是孩子,所以是“逃亡”也是“旅程”。
4.“谎言”与“羁绊”
“如果害怕怎么办?”
“那就装作不害怕。为了他们,芬妮,你要装,你要坚强!”
昏暗的车厢里,那个女人握着芬妮的肩膀,像是要传递给她力量。
“芬妮,全指望你了,你会成功的。”
一窗之隔,那个红着眼眶的青年将信纸塞给芬妮,快速关上了窗。
“他说,你们都很勇敢……我们会成功的。”
石墙边,犹带泪痕的女孩,看着空白的“信”,努力对同伴们微笑起来。
“谎言”与“羁绊”贯穿了这整部电影,患难生死见真情,有纳粹无情的追捕,也有无数好心人不惜牺牲自我的保护,这种温暖与感动,一直持续到电影尾声。我想,天若有灵,当信纸被风吹起的那一刻,那些爱着芬妮的人们,一定在她身边。
安妮离开了,但时至今日,她的日记仍在无声的谴责着纳粹的暴行;芬妮活了下来,她将自己的故事变成了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安静却依旧打动人心。不论如何,举杯酌酒慰死者,致生者,敬和平,愿这世间再无战争,和平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