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中国有了流行文化,这作为中国年轻人醒来的起点,在这之前年轻人们仿佛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与世隔绝。从那以后他们开始接触世界,并且试图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最受欢迎的文化元素是写诗,最受追捧的是诗人。在这之后年轻人的文化圈里一种叫摇滚乐的东西火了起来,那时候最尖的年轻人最潮的年轻人都会出现在名为摇滚的旗帜之下。这种火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它经历过封闭空间内的沉淀,也正在经历新时代年轻人对现在迷茫与对未来的热爱。这种态度到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存在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了而已。
94年红磡演唱会之后,摇滚不可避免的衰败了。但是这种衰败并不是消失。而且换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人们依然在发泄着内心的不满,依然在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在集体主义宣传无处不在的地方,萌发了属于个人的各种情感。如今的它转变了方式,人们开始玩电子 hiphop punk 民谣各种形式。但总是那批人,总是他们,他们的大脑开始思考,并且带动更多。
最具代表的乌托邦,在我心里可能属于北京的树村。那里曾经聚集了无数的乐队,每个夜晚都有梦想出现。木推瓜,舌头,废墟,木马,痛仰还有更多乐队,他们都在那里生活,在那里追逐自我。那时的他们条件艰苦,内心却很富足,大家都是为了纯粹的音乐。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过于区分音乐的形式,将音乐流派当成自我的标签。其实是错误,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延续,我们的音乐形式,目的是为了表达,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所谓的音乐鄙视链真是个幼稚的玩笑。万晓利演出的鼓手会请舌头的李旦,痛仰的吉他手宋捷本身也是一个民谣乐手。扭机和阴三儿有首歌《都别废话》,金属与说唱结合,它又如何划分呢,可是又为什么要划分呢。我们追求的更多应该是表达内容而不是表现形式。
没有音乐
生活将是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