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你每天都要紧紧地盯着孩子,他才能完成作业?
为什么你稍不留神,孩子的成绩就会大幅下滑?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一拿起书本就打起了瞌睡?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学习,而是我们没有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所谓内驱力就是一个人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它是人类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源自于对某件事情持久地热爱和渴望,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干预。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内驱力,主动学习呢?
自然主义教育的探索者和践行者梅拾璎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中,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心理学知识给我们分享了很多简单有效的方法。
01.放开手脚,给孩子身心自由
航天之父钱学森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其中最受大家认可的答案就是:“我们的孩子缺乏自由。”
也许你并不认可这个观点,但心理学认为:人的诉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从父母被动的满足变为自由探索,不喜欢被评判和打扰。也就是说孩子需要轻松自由的空间,需要被宽容对待,这是自然规律。
朋友的女儿不仅性格开朗、爱好广泛,而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甚至是在男孩子专权的的球场上,她也成能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妥妥的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每次问朋友育儿经,她总是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给孩子做好服务,其他事情让孩子自已安排。”
这看似简单的话,其实是道出了自由的重要性。因为在这种自由安宁的氛围中,孩子没有了顾虑,便会以平和的心态,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干出点小成绩。
当孩子拥有自我管理权时,就能感觉到自己心灵的自由和富足,从而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产生内驱力的过程。
02.不断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樊登老师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可以使劲儿的地方是自己,只有自己不断地成长,孩子才会对学习和改变更有信心。”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小女孩,她的爸爸妈妈由于工作较忙,每天回家都很晚,为了不让孩子的成绩落下,给她报了很多课外班,小女孩也从不抵触,但她的成绩却只能达到及格的水平。
后来,她的妈妈放下工作,每天早早地回家,耐心地辅导孩子做作业,陪孩子读古诗、看电视、做游戏......在妈妈的陪伴下,这个曾经有点自卑的小女孩的在一个学期之后,各科成绩都拿到了优等,直到小学毕业。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的一举动、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优秀的家长善于学习,惯于反思,能在学习中不断地自我修正,把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孩子。
比如有的妈妈在孩子出生前就会学习大量的育儿知识,为做妈妈而准备;而有的妈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甚至会去看一些心理、文学、美学等不同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头脑,内化为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这都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陪伴。
家长时时处处展现出的美好,会成为孩子的目标和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孩子的内驱力就会渐渐的苏醒过来。
03.关键时刻,帮孩子扫除障碍
《颜氏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在现实生活中,天赋异禀的上智之人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中庸之人,我们的孩子也很普通,在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旦孩子解决不了,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清除障碍,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开始偏重于应用,有些孩子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如要这个时候,家长埋怨孩子脑瓜不灵,讽刺孩子笨,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
而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寻找方法,当孩子跟着节奏一点点打开思路时,我们要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孩子在得到我们的正向反馈后,能体验到自己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自信心就会变强,学习的内驱力就会随之生长起来。
总结:
有人说:“教育最难完成的任务,就是让人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其实,只要你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孩子,便会唤醒孩子强大的内驱力,那么教育便是一件平凡而自然的事情。正如《小王子》里所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