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能解决“漂泊感”,漂泊感:就是无所事事,觉得干什么都没劲,通俗来讲就是空虚。
“延迟承诺”
什么叫“延迟承诺”?“要当丈夫”“要当妈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但是我们不想长大,不断往后推迟长大这件事情的发生。作者把这种状况叫作“卡壳了”,很多年轻人被卡在了一个地方,不愿意进入他们的社会角色。
目标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目标与精彩的人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活力,一个是适应力。长期目标带来激励作用,而适应力来自奉献精神。
目标,是指为了完成对自我有意义,同时对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义的事情时,产生的稳定且可概括的意图。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对你有意义,第二个是对这个世界有意义。
不要去追求过多的特定行为指标,看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是最重要的
具有召唤感的目标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对自己的能力有切实的认知”。
第二个,“想要了解这些能力可以如何服务于这一世界某方面的需要”。你需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能为这个世界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个,“能从用这种方式发挥个人能力中体会快乐”。
这三条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职业。能力、意义、快乐。
年轻人分成四种
第一种人叫作“疏离者”。每天所想的都是怎样结交异性,怎样看场电影,新的手机,活得更开心,他所想的全都是玩、全都是物质。这种人大概占到25%。
第二种人叫“空想者”。想了很多大而无当的方向,但是没有做过任何行动,只是天天幻想,占到25%。
第三种人叫“浅尝辄止者”。他参与过有目标感的行动,但是他不了解超越于当下的意义。往往做一段时间就会放下,或者做一段时间就没劲了,大概占到年轻人的31%。
第四种人叫“目标明确者”。目标明确者大概占到年轻人的20%,他能够找到目标,能够努力和聚焦,并且能够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
通往目标之路的几个步骤:
1.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2.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就是孩子会感受到第一次的启示,就像瑞恩从报纸上看到有关非洲的报道一样。
4.第二次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5.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
6.获得家人的支持。
7.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8.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
9.提升执行力。
10.变得乐观和自信。
11.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12.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原因是这类目标能够带来三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
很多父母对教养孩子缺乏自信,原因是想要太快地看到结果,作者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于深而非广。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层的、持续性的、终身的。我们很快就放弃了对自己德行的要求,只想用那种急功近利的手段来约束孩子,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在于深度,在于以10年、20年为时间单位的影响。
那么具体到行为层面,该怎么做呢?
1、“认真倾听,寻找火花”。
父母把自己放下,因为你的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好奇地问孩子,了解他,让他多说,最后激发他的兴趣。
2、“利用生活,展开对话”。生活中其实充满着跟孩子聊天的机会。
3、“开放的心态”。只要不是反社会的目标,都可以包容孩子去探索一下。
所以当我们有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时,孩子更容易找到乐趣,更容易找到意义。
4、“分享自己的意义”。你们在家里会跟孩子谈论自己工作的意义吗?
5、“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作为父母,可以教孩子很多生活常识,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6、“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
现在很多小孩子对理财感兴趣,过年拿了压岁钱想要理财,你可以找找你的朋友圈子中有没有研究股票、基金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跟孩子一块儿聊一聊。
7、“鼓励创业精神”。
8、“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生活中总会有好事发生,也会有坏事发生,好坏其实在于你的解读,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9、“从责任中获得力量”。即使是小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给他一些责任,也可以让他做一些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想想能够给我们的孩子做些什么,另一方面更关乎我们自己,我们能不能从今天开始去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标。无论你多少岁,今天都是你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当下你就是个年轻人。我们说给所有年轻人的话,就是说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此刻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