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海文颖的《接纳力》书,书中的很多例子让我触动很大。文中说到接纳力是一种能力,一种获取幸福的能力。妈妈一旦拥有了接纳力,不仅能获取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还会铸造孩子一生的幸福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问题本身从来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拥有接纳力的成人必然会成为拥有持久幸福力的成人。一个具有接纳力的成人,他的幸福感不会随外界的境遇而改变,他拥有无论什么境遇都能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幸福力的呈现是: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接纳力要不断地自助修炼。然而在自助修炼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本以为看了书,懂得了道和术,然而当事情一发生时候发现自己的接纳力远远不够。
最近工作很忙,我经常晚上周末白天都去加班,而老公也刚好外地出差,在陪伴沐沐的时间上,我们难免减少很多,心中不免对她有点愧疚。幸好沐沐爷爷带着大孙子从外地过来小住,帮忙做饭,而哥哥陪着沐沐玩,所以帮我很多大忙,我应该心存感激。
昨晚哄娃睡觉完后已经是晚上10点半了,我从卧室回来看到客厅里玩具仍的到处都是,沐沐和哥哥看的书也是到处散落着,而厨房台面上有一半东西没有收拾,婆婆出去散步回来后在床上玩手机。老公刚出差回来又出去应酬,一个小时候后到家,他那会在客厅坐着看电视。我看着杂乱的现场,心中不免很烦躁很生气。我知道那时应该忍住不说,因为我刚刚看完了《接纳力》这本,知道很多理念与方法,也知道忍住不说,倾听他人,接纳他人。然而我的情绪大脑盖子还是打开了。
我对着正在看电视的老公小声说道:你看看厨房的台面,在哄娃之前我说我来收拾,你来帮忙陪娃,你说你妈妈下去散步,等散步回来她会收拾的。老公没说话。然后我心里就一边嘀咕着一边收拾起来。刚好餐桌下碰到孩子玩的一个玩具,我正处在烦躁情绪中,忍不住把玩具踢开。老公看我这样子,就很不爽的说道:“你不想收拾就不要收拾!没人叫你收拾,自然会有人收拾。既然你要收拾,你就不要板着脸,边嘀咕边收拾,你这是给谁看呀!”
我自然不想气势上输给他,边提高声音:“我刚刚哄完娃睡觉出来,很累!看到客厅这么乱,我很不舒服,你刚出差回来到家没多久就出门,回到家也不帮忙收拾。我最近工作很忙,工作上碰到一些事,心里难受得很,我本来今晚想出门放松的,而你又出门。你难道就不能理解下,看到客厅这么乱帮忙收拾下?”
老公:“工作上的事情有困难需要理解,你跟我说我都会仔细倾听,但请你不要把情绪带回家里!谁没有个情绪,你既然不想干活那就别干活,如果干活了就别嘀咕,板着脸,没人喜欢对着一张指责的脸。”
然而我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然后继续跟他吵起来,边收拾边吵。
半个小时后,战火停歇了一会儿,我去洗澡让自己冷静下。洗完澡,我问自己,今天这个事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我难道没有其他的选择吗?我可以选择其他解决的方法吗?我难道没办法去接纳他接纳这些事吗?
我可以选择忍住不说,默默收拾完杂乱的现场,然后跟老公交心谈话:你今天出差回来看着很累,但是看到客厅这么杂乱的现场,你是不是有话想跟我说说这种情况要怎么办。接着就倾听,如果对方不说我也忍住不问,倾听是主要的部分。
或者,我从卧室里出来后,看到杂乱的现场,选择直接跟老公说:我看到客厅和厨房里杂乱的现场,我很烦躁很生气,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干净的房间,让心情舒畅一点,而现在我要收拾很久,我希望你帮我一起收拾,把家变成一个整洁干净的家。他也说道,如果我用这种方式跟他说话,他肯定欣然接受的。
而在孩子随意把玩具和书扔的到处都是的事情上,我细想一下,我给孩子自由与选择吗?我是否可以用“我句式”跟孩子沟通:“宝宝,我看到客厅和厨房里杂乱的现场,我很烦躁很生气,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干净的房间,而我要收拾很久,我希望你帮我一起收拾,把家变成一个整洁干净的家。”虽事后能自我觉察到当下自己的情绪,但是当下,我还是没办法开口,或者是不好意思开口,碍于作为婶婶的情面。老公的侄子长期在爷爷奶奶的养育之下,从来没有玩具玩完、书看完要归位的概念,爷爷奶奶长期宠爱之下,什么事清都帮他做。他自然不会有归位的思想,或者是在长辈的说教下才去收拾。所以,每次回老家,看到满客厅杂乱不堪的玩具和书,我总是一阵头疼。最后,总是叫他帮忙一起收拾。
通过觉察自己的内心,我知道心中有一个“台”需要拆,而如何去更好地接纳所看到的事实需要不断地修炼。
那晚双方各冷静了一段时间,我找老公聊天,首先跟他道歉:主要是我情绪失控,不应该看到杂乱的客厅和厨房,第一时间就指责批评他。而他回应:情绪失控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一种表现,而最主要的是你一直以来按你原生家庭的习惯去处事为人,你在你家里感谢过你爸爸妈妈吗?即使小事有持着感恩之心?好像没有吧?你觉得我妈妈来帮忙是理所应该的吗?她收拾不太干净又怎么啦?她过来帮忙不是帮你分担很多家务活?如果没有她来帮忙,我们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你觉得我们能忙得过来吗?有人帮你分担一些事,你应该要抱着感恩之心,而不是看到不好的东西就指责,也许你很少当面说妈,但是你在我面前提好多次妈收拾不干净的问题等等。所以你要剖析的是问题的根源,而不是表面现象,如果不追究问题的根源,即使这次问题解决,下次还是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老公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也更晓得自己心中的“台”,这个台是跟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有关。尤其是老爸,他看到我稍微做不好就开始指责甚至痛骂,他很少好好跟我说话,如果他自己干活很累,而看到我们在闲聊或者休息时候,他就板着脸,甚至一阵痛骂。而我的反应是害怕不敢说话,只好默默地干活去。也许是受“言传身教”影响,对现在的家庭,看到老公、甚至婆婆做得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我就会把情绪写在脸上。原来,我需要的是给自己拂尘拆“台”,与父母和解,从心底接纳他们,也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希望自己在接纳力的修炼上,不断前行。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