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月考名篇名句默写,最后一句是这样:
杏花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比如:——
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很多同学填了杜牧的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结果呢?没分!
为什么杏花村不给分呢?因为杏花村是一个村名,不是审美意象。
这么想,似乎有道理。然后我把杏花村换个名字——“张家村”“李家村”“王老村”……也说得通吧!如果纯粹只是一个名字,只要是村名,叫什么都是一样的。
可是,带给读者的感觉一样吗?
我们回到杜牧的这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写这首诗时,正值清明,漂泊在异乡途中,他孤身行路,凄楚伤怀,纷纷细雨打乱了思绪,迷茫了前方的路。
在这料峭春寒里,有什么能驱赶身上心中的寒意呢?大概就是一两杯小酒吧。
在牧童的指引里,我们随着诗人的目光眺望过去,似乎看到了十里杏花,杏花中隐藏的村庄,村庄前挑出的酒帘……那若即若离的风景,那白中带红的胭脂万点,安慰着诗人,皱皱巴巴的心渐渐舒展;勾引着诗人,迫不及待地走近杏花酒庄中。
杏花村之名,不仅对于诗人有着诱惑力,于后代的读者们,也唤起了缤纷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杏花?杏花深处,是怎样的一个美丽村庄?总之,杏花村散发的酒香,悠远绵长。
大家说,这羁旅途中的杏花村,怎不具备审美意蕴?又怎能算是错误的答案呢?
再吐槽几句吧,身为语文老师,我有时真的是茫茫然不知所之,很想尊重常识,但有时我们的考题又是违背常识的。当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来听令时,我像是如来佛手中的孙猴子,被耍得团团转。
就拿这次的考试作文来说: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说实话,我在考场中写了下水文。在我的认知里,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和守住自己的立场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哪个人在和别人相处时能够只选择一种立场呢?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在随时切换的过程中吗?
然后看一下评分标准,我又傻了:
评分标准明确指出,确定立场观点,就是要2选1。我去看了一类卷的标杆卷,作者全都是表了态,要么选择“站在对方立场上”,要么选择“站在自己立场上”。
我晕!你材料谈最好的相处之道,我肯定两者都选择啊!你题目又要求我站一立场,这不是矛盾的吗?如果我说我的立场就是二者都兼备,又被视作没立场,模棱两可。真难!不是我难,是学生难啊!
唉,越来越不会教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