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思维导图教学法第五章,读后收获了三个“二”。
1.认识了两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第一本是自我管理的一本书强调“要事第一”,运用这样的理念,应该可以帮我们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做到高效工作。虽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感觉他把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分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强调先做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再做不重要紧急的事情,这样可以把一天的时间合理安排,这本书可以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大致浏览一遍。另一本《最好的教育是自主教育》,强调自主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也可以采用检视阅读的方法来读。唐诺说:“你读的下一本书在哪里?就在这一本书里!”阅读就是这样,我们会不断从一本好书里,发现另外一本好书;从一本书内容里寻觅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现一大串这方面的书。
2.两种思维导图教学法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思维激发版”,程序是老师提出一些主题,有目的的进行提问并记录,最后进行展示;第2种是“思维整理版”,老师给出思维导图打印版,提高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填写,最后统计和分析,进行优化提升。
这两种教学思路各有利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运用。我需要孩子们冷静思考,涉及到的主题内容比较丰富,比较有个性化,想给他们更开放性的空间,我们就可以采用思维整理版;对一些项目或者内容进行共创,我们可以采用思维激发版,这样让内容更加聚焦。
3.两个有用的教学课例
计划复盘和自我认识。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们管理自己的课外时间。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自己做一个周计划。周计划一共有7条分支,对应一周7天,每个大分支下面有三条小分支,对应早中晚空余时间,分别做什么?然后,把这张计划贴在自己的课桌前遵照执行。
也可以按照重要不重要,紧要不紧要,这样的思考方式,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按照紧急程度,合理安排时间精力。
这些计划都需要复盘复盘的方式,第1种是直接在图上记录,比如对完成的目标我们进行打勾,还有打分记录时长;也可以在导图上多画出一个分支,或在空白处写上复盘的内容,第三就是使用便利贴或在导图的空白处做一张小导图进行复盘。复盘思路: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第二个课题是认识自我。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说,我深信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指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策略,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在进行这样的颗粒时,我们可以对相关主题进行基本的引导,给学生空间、时间借用导图进行自我分析,在小组分享或全班分享中碰撞火花,修正总结,达成共识。
具体操作第1步,先画主题图。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正在这个基础上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来进行创作。
第2步,给出几个图片示范,帮学生打开思路。
第3步,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对自我多角度的认识。我眼中的自己,(形象,人际关系,爱好)父母,老师同学眼中的我。
第4步在小组或全班分享后,还可以加上更多丰富的活动,比如小组活动在各自的图上补充,或者再找一个优点,用思维导图作为桥梁产生自我对话。
以前,我也让学生做过自我介绍,但学生做的都不是比较扁平化,给出的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信息。今天看到这个案例,我觉得可以让孩学生多角度的介绍自己,想到两年前到北京参加一个活动,活动之前主持人就要求大家轮流自我介绍,要求的就是我眼中的自己同事眼中的我,以及父母眼中的我,孩子眼中的我,让我们尝试用多角度视野来介绍自己。非常清晰的记得,在介绍的时候,我会想一想,我在其他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在听别人介绍时,通过大家多角度的介绍我们就会,大致了解到一个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挺有意思的。
阅读就是一个行走的过程,只要有阅读,就会有寻找的欲望、发现的兴奋、收获的美好。对于这本思维导图的书,我特别认同作者说的那句话:“思维导图是每天都要去用的。”所以,我们尽量多在实践中运用,会越用越好的!另外,我也特别赞同这句话:“学过的东西一定会藏在你的思想里的某一个地方,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在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会从你的脑海中跳出来,帮助你解决实际问题!”
明天,继续我的寻宝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