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秦汉文学”的作业,因为写跑题了,所以最终决定放弃而没能完成。五月份要求学习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太多时间看书,但还是在闲暇之余大致读了《搜神记》这本志怪体小说的部分内容。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形式,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关于神怪传说的记载,早在《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山海经》里已有出现。而《搜神记》可谓其中的集大成者。
志怪体小说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日渐开化,人们开始谈论并在一定程度上质疑鬼神和因果报应的真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史学家干宝搜集整理而成《搜神记》,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
说起干宝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但是提到《搜神记》这本书,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像现在很多家喻户晓的《天仙配》、《梁祝》等电视剧的一些情节,都是从这本书里改编来的。
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生于世家,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任佐著作郎,后经王导推荐编修国史。
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
干宝在写《搜神记》之前,曾是一名史官,也就是专门写历史的。后来得到一个写本朝国史的任务,也就是《晋纪》。干宝在写《晋纪》的时候做到了“直书史实”,说明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而且让人想不到的是当时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神论”者,甚至还写了一本叫《无鬼论》的书。
不过后来因为他家里发生了一些怪事,让他彻底改变了“无神论”的想法。从而编撰了《搜神记》这本书。
那么他究竟遇到什么样的离奇事件呢?
这事就要从干宝的父亲说起了,他们家在当时也算是名门望族,干宝的父亲生前非常宠爱一个婢女,而干宝的母亲非常痛恨这个事情,经常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后来干宝的父亲因病去世,那个婢女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大概是预见自己后面的处境了吧。
没想到干老太太真的对她下了狠手,等干宝他爹的坟墓修好后,她就下令把那个婢女活活的封在坟墓里了。心想你不是舍不得吗?那就下去陪着他吧。
几年之后,干宝的母亲也寿终正寝了,按照当时的风俗,干宝得把父亲的坟墓挖开,把母亲的尸骨安葬进去,也好让这对原配夫妻合葬。
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干宝命人将坟墓扒开后,惊讶的发现,几年前被殉葬的那个婢女还在那里,而且就爬在干老爷子的棺材上,身体没有一点变化。干宝命人上前查看,没想到那个婢女竟然还活着。
这让干宝大惊失色,他将婢女接回了家,回家后婢女告诉干宝,她在坟墓里一直陪伴着干老爷子,虽然暗无天日,但有老太爷的宠爱,而且干老爷子还常常给她吃的东西。没想到就在干宝扒开他爹坟墓的前一晚,干老爷便与她挥泪道别了。
这个婢女后来怎样不得而知,不过从这以后,干宝便对鬼怪神异之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开始四处云游,多方搜集各种各样的鬼怪故事,整理汇编成这本《搜神记》。
据说当时干宝写《搜神记》的时候非常用功,不停的翻阅古书,并且四处打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奇闻逸事都记录下来,以至于到最后连纸都不够用了,据记载,干宝曾因此向皇帝上书,说他写《搜神记》没纸了,请求皇帝赐给他一些纸。“臣前聊欲撰记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会聚散逸,使同一贯,博访之古者,片纸残缺,事事各毕,又乏纸笔,或书故纸。”皇帝答复:“今赐纸二百枚”,也就是赏赐了他两百张纸。
最终干宝写了三十卷,共454个故事,留传至今的只有二十卷。
《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搜神记》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神仙方士的神通故事,又有妖魔鬼怪的神异故事,有匪夷所思的祸福感应,也有神奇无比的占梦、解梦,有善恶报应的因果故事,也有跨越生死的奇缘。
《搜神记》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充满了强烈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将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比如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千日酒》,写到一个叫刘玄石的人,他到狄希那里要酒喝,狄希的酒还没有发酵酿好。玄石要了还没有酿熟的酒喝了,他到家就一眠千日,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埋葬了他。三年后,狄希去访刘玄石,令其家人去掘坟墓,只见“冢下汗气彻天”,破棺后,掘墓人被刘玄石的酒气冲入鼻中,竟然也都各醉睡了三个月。
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体现在《搜神记》上。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土,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
《搜神记》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物,又是后人取材之渊薮,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每每从中选材;至于其中故事被用为典故者,更是不可胜计。(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