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个方向去探寻和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才华,当我们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内在的时侯,我们的外在都会慢慢的在变化,孩子也会向着他的天赋和才华方面自然轻松的发展。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说的就是这样。当我们体验到愉悦、祥和、喜悦,带着这份感觉,融入到生活中,和亲人和周围的人去互动,这是人类唯一能自我拯救的方式。“悟纳合聚成爱”就是这样一条成长之路,走上这条路上,不断的去梳理自己,调整信念、清理障碍点,收获自己的成长,让生命绽放、生活更美。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所有的经历都是他应该经历的。如果这个经历好、那个经历不好,就叫有了分别。他在经历中,能够得到什么,我们家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不好的经历,只有不好解释!我们解释了什么孩子就收获了什么。举例:孩子去外面玩,他想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玩,但是人家不理他,走了。如果,孩子和妈妈说:他不和我玩。妈妈如果说:他不和咱玩,咱也不理他。这个孩子收到的就是:像这样的情况,他不理我,我就不理他。如果妈妈换一种说法:哦,他不和你玩是吧?他一定有他的原因,或者是他还没有准备好。来,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然后,带他走近那个孩子,了解一下;或者告诉他,那个孩子还没准备好,可能有其他的事情,等他准备好了,就会和你玩了。这样解读的时侯,孩子收到的就是,还有很多可能性,不是我不好,也不是他不喜欢我,不愿意和我玩。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孩子和外界的互动中拿到好的体验和收获,孩子收获什么是由我们家长来决定的。经历没有好坏,解读才有好坏。特别是孩子小的时侯,家长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是金科玉律。孩子就像一个容器,里面装了什么,是家长给的。孩子到七岁左右,基本就装的差不多了。祝福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到好的体验和感觉。
了解孩子的认知策略
这个策略,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大脑深层中形成的认识事情、处理事情、解决事情的一个模式。换句话说:就是遇到事情,他先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他整个的思维惯性。这个模式形成以后,就能影响一个孩子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举例:一个孩子到超市去挑苹果。有的孩子看到的是这个苹果颜色好、然后再看一下大小、然后考虑的是价格,再决定购买;另一个孩子看的可能是:这个苹果的大小、再是价格、营养价值,然后再决定购买。再比如挑玩具:可能有的孩子喜欢这个玩具大,再一摸,手感挺好,毛绒绒的,特别舒服,再闻闻它的气味,最后决定购买了。有的孩子可能是,见到这个玩具,先扑上去闻一闻,抱着感觉感觉,然后再看一看视觉效果,再摸一摸质地,这样再决定要还是不要。所以,我们要探究孩子这些,探究出来以后,干什么呢?如果知道孩子在这件事情上,他是这样的,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方面和他有很好的互动。比如在学习上,我们问孩子,你喜欢哪一个科目呀?我喜欢数学。那你为什么喜欢数学呀?答:我喜欢数学老师,我愿意听他讲课,他讲的我都能听的懂,做作业的时侯我就做的快。我做的好,老师就表扬我。我就更愿意学数学了。这是这个孩子的学习策略。首先是喜欢这个老师——愿意听课——听得懂——写作业快、完成的好——老师表扬——愿意学。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喜欢学这门课的原因。当我们了解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后,我们就知道在其它的科目上如何做文章了。比如孩子物理不好,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下:你们这个物理老师怎么样呀?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孩子就会跟你说说他对物理老师的一些看法。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不喜欢物理老师的地方。根据这个孩子的认知策略特点,我们首先要让孩子喜欢上这个物理老师。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老师,重新给孩子介绍这个老师,把他的优点长处介绍给孩子,让孩子对老师有一个新的认识。再就是,家长创造机会,让老师和孩子多接触,让孩子慢慢喜欢上这个老师。让孩子学习物理这门课也按他的模式走上良性发展。孩子喜欢一门课,是顺应了他的认知策略,他就很舒服、很享受,就能很顺利的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还要结合上孩子的内感官运用特点,前边己经讲过了,做一些功课,帮助到孩子。发现孩子的特点,顺应他,这是我们家长应该做的。
问题1:打算、计划好的事,总是拖延去完成,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之所以拖延,是因为这件事情带给他的价值好处你还没有摸清楚,或者他还不知道。需要挖掘出来,被启动。
看他是趋向型,你就督促他。他是逃离型,用做不成的代价刺激他。
除此之外,你还要抽离出来,不要让坏情绪掌控了,先管理好自己的状态,你的眼神、语气、姿态不合适了,只会形成对抗。让自己进入到好奇里去,启动他的快速行动策略,一旦启动,你让他拖延,他也不会了。
先沉住气,一旦和谐气氛和沟通条件允许时,在有些领域或事情行动力超快时,我们就抓住机会。
问:刚才是什么让你这么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了?立马行动?还如此高效。是什么愿意让你如此快速去达成?原因是什么?一定是有这方面快速主动的事情,我们就可以去寻求他的行动策略。
答:我一下想象到拿到东西是什么样子,或者那个场景来让我特别舒服。
他脑里已经创造出一个情景,让他放松的场景,这是他快速行动的开始键。
问:哦!原来是这样啊!(第一是画面、第二是感觉。)
接下来让你完成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我还特别喜欢听那个快递箱打开的那个声音。(他就是满足喜欢听那个声音。)之后呢?拿着这个东西,往回走,我还可以看云、树、花,欣赏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满足他的感官。
一定是有画面、有感觉、有声音、味道享受、眼睛享受,这样的策略就形成出来了。它在按部就班的向前推进,它承载什么都可以。可以用这个策略,放在其他事情上应用。比如:上网课拖拉。如果你知道他快速行动处策略,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流程。甚至其他方面。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出一些场景,否则开始键就无法启动。看哪个画面能让他进入第二个程序。什么画面让他感到轻松,再向下推进,逐渐次第,怎么会拖延。每个孩子都很独特。为什么有的学习好,有的不好。那是因为老师设计出来的学习策略,符合一部分孩子,也不符合另一部分孩子,与自己不吻合,所以吃力。
所以不是孩子不好,是特殊的环境,与每个孩子的认知策略不相符,达不到理想的分数。明白了这个,我们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起码,我们已经是孩子的福利了。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给孩子提供。我们不用去研究他的拖拉,我们还要去设计干预的东西去干预,不如寻求不拖拉的方式,对我们更简单。
问题2、高中的孩子谈对象,该怎么办?
怎么叫谈对象?这个很泛泛,是进行到什么程度或者到底怎么回事,说的具体了,
我们的互动才有效。但有一点可以讲,对异性有爱慕、好奇,说明孩子很正常,只是行为对自己对环境可能不贴切、不合适。认可、肯定他值得认可的部分,可以告诉他做一些调整,去符合他当下的环境,把谈对象变成他学习上的动力。把看似不好的事情,变为他前进的动力。我们可以给孩子跟多的引导,让他在这件事上得到更多。
问题3、九岁女孩与父母约定好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或者不算数。
答:说好了做不到,一定是没有进入到他的有效策略里。我们去找有么有承诺了就做到的策略。一定有,抽离出来去探究总结。带着找出来的策略,套到你希望她承诺做到的领域里。都可以以此去运用。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全然的去了解他。把16项全部都掌握,分析,再去推动、激励,提供环境,你就是孩子的五星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