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德曼在伦敦主持的一场拍卖会一如从前获得成功后,电影《最佳出价》已经接近2个小时,结局就要来了。联想到临来伦敦时奥德曼先生高调宣布这将是他生平最后一场拍卖会,再联想到为了那一密室女子肖像奥德曼藏着掖着地生活了几乎一辈子,我感觉电影的结局肯定是一屋子价值连城的肖像将不翼而飞,可是,等到奥德曼先生回到家里高声喊叫克莱尔得不到回应后,等到奥德曼先生熟练地打开宽大得令人咋舌的鞋柜的门再将两壁鞋子排开,按动密码走进密室时我们观众比他更早地看到,墙上已是白茫茫一片,惊愕然后跟着奥德曼先生再惊愕一遍。
从奥德曼先生丢失了呕心沥血收集了一辈子的女子肖像起,回溯《最佳出价》,发现盗画行动的策划、那位追随奥德曼先生一辈子的托儿比利先生,真的是步步为营。
先让克莱尔患有一个广场恐惧症。为什么是一个广场恐惧症患者?因为,贵为出色的拍卖师,奥德曼先生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尤其与女人交往时,这种始于少年时因为被孤儿院里的嬷嬷欺负而生根在内心深处的心理疾患,让奥德曼先生没法婚娶,更是只能戴着手套触摸外面的世界。与奥德曼先生相处太久,比利深知,这样的心理病患者虽拒绝与外界深层交往,却很容易同病相怜,所谓同理心。可不是吗?你看,因为总是在业界获得大成功奥德曼先生已经错把天下当成了自己可以轻松把控的拍卖界,稍一犹豫比利没能帮奥德曼先生拍下他向往已久的那幅肖像,比利被奥德曼先生鄙夷成什么样了!动辄就怒不可遏,奥德曼却能够原谅克莱尔一而再再而三的爽约,为什么?因为克莱尔患有广场恐惧症,同病相怜之下奥德曼不出比利所料地将自己与克莱尔互为投射,帮助克莱尔等于帮助自己,奥德曼先生一次次地俯就克莱尔,逻辑上太讲得通的,有道是,要打败一个人,就要把自己变成他,《最佳出价》再一次言之凿凿地证明了这一点。
仅就这一条线,就足以支撑起奥德曼先生这一形象,然而,影片的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想要塑造一个多面的奥德曼先生。也是,你不能用一个“社交恐惧症”就归类奥德曼先生,不然,这是一个扁平的角色,电影讲出来的也是一个勉为其难的故事。那么,以拍卖师作为一辈子职业的奥德曼先生,性格中又粗又浓的那一缕,叫什么?据为己有,只要那件东西能激发起奥德曼先生的好奇心。那好,比利就一口一口地将你的好奇心越喂越大,总有一个锈蚀了的金属零件适时地出现在奥德曼先生的眼前脚边。如此安排,奥德曼先生对比利的搭档罗伯特的信任越来越稳固,更让克莱尔对奥德曼先生欲擒故纵的把手,越来越趁手。
由克莱尔紧追奥德曼先生的关系成功倒转,成为奥德曼先生一天不见克莱尔就如隔三秋,两个人相爱并用一场大雨,彻底剥去了克莱尔广场综合征的外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故事结局。当失去所有女子肖像的奥德曼先生走进所谓的克莱尔家对面的那家咖啡馆时,对数字有着特别天赋的小矮人(她才叫克莱尔呀)将真相告诉奥德曼先生时,我曾疑惑过:比利难道没有害怕过,他们的骗局进行时假如奥德曼先生向小矮人询问真相呢?还是因为将奥德曼先生研究透了的比利,深知颟顸过了头的奥德曼先生,绝不会躬身下问。你看,一生的收藏不翼而飞后,奥德曼先生在警察局门前徘徊复徘徊就是没有走进去报案吗?
疯了一样的奥德曼先生只能在医院里度过余生了。比利、克莱尔和罗伯特也随着那批女子肖像走到了电影以外走到了天涯海角。电影结束了,故事也戛然而止了。可是,故事又怎么能够戛然而止呢?真实的世界里,远在天边的比利、克莱尔和罗伯特遥望疯了的奥德曼先生,会这样?
上帝拯救人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