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事。
我在基层工作时,中央媒体一位姓张的记者到镇里采访。负责新闻宣传的我和报道员小李一起陪同。没想到,那位报道员因为手机储存人名的方式引起了那位记者很大的不满。
那是在采访回机关的途中。车子开到半路时,张记者突然发现手机不见了。急急忙忙找半天,未果,便借小李的手机拨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悲催的一幕出现了!张记者拨了自己的号码后,发现在小李的手机号码薄上竟然显示为“小张”的称呼。快50岁的张记者怎么都没想到,才20岁出头的小李,竟然当面一口一个称自己为老师,手机里储存的却是“小张”。
“我在你心中还很年轻吗!”听到张记者的自嘲,我的这位朋友小李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脚后跟,后悔得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用他的话说,打死都没不会想到张记者会借自己的手机拨其本人的号码。千年不遇啊!
小李一直标榜自己和张记者关系很铁,这次事件,却让张记者心里凉了半截。事后,他意味深长地跟我说,“永远都不要轻易相信当面尊重你的人。真正尊重的人,是面对你的背影时,依然恭敬如初。”当然,张记者宽宏大量,并没有在意这样的小尴尬,但小李的心里疙瘩是彻底打不开了。
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大学期间一位同学梁小石请辅导员吃饭的往事。本来,梁小石和辅导员关系就挺紧张,请吃饭也只是临时抱佛脚,有事相求。可在结账时,梁小石却发现钱没带够,就发信息向哥们求援,“赶紧拿点钱到饭店,请狗日的辅导员吃饭钱没带够。”
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按完发送键,我的那位同学却发现竟然把信息发给了身旁的辅导员。结果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辅导员拂袖离去。面对辅导员离去的背影,同学梁小石也是一句感叹:打死自己也不会想到能把信息发到辅导员手机上啊!
两位朋友“打死都不会想到发生的事”,结果都一一变成了现实。事实上,确实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特别是在得意时一定要小心那些你自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这都告诉人们,尊重的最高境界不是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之中。有时候,越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越是不经意的自然流露,越发见得尊重的可贵。
近日读一则故事,又验证了这个道理。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
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吆喝:“泡好茶。”他又很快地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别让张记者把你看死,也别让你的好朋友与你分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人要真心,做事要细心,人前人后一个样。这两颗“心”应该会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