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今天我们讲一本经典的书,这本书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是这本叫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书。

我和这本书的故事要从15年前讲起。那是2002年左右,我刚刚到北京没多长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做着一些不怎么出名的节目,永远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还有莫名的骄傲。所以当有人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说又一本成功学的书,我们都以为起这种名字的都是成功学的书籍。

后来实在是被困住了,就是那个阶段当你发现做什么节目都没法成功,永远都会遇到挫折的时候,你就一定会四处地去寻找出路,我就看了这本书并且找到了史蒂芬·柯维的光盘。我还记得很清楚,在家里黝黑的小房间里边每天放着那个光盘听他讲课,这真的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我在这本书里边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影响圈和关注圈。当我学了这件事情以后,我就开始琢磨我既然有那么多不可把控的外在事物,那么我能做的事是什么呢?

我要努力地做我的影响圈的事情,所以从那时候开始,认真地读书《论语》《老子》,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用一年的时间下功夫去读一本经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所以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我会以为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当我跟很多人交流,发现其实大家都只是知道它的名字,而没有读过它的时候,我决定讲一讲这本书。

史蒂芬·柯维被称作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双手之一,他是一个真正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讲过说,在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么一位思想的大师,所以他是真的有思想的一个人。而且他在一生当中,至少见过30多位全世界的领袖,他帮4个美国总统做过辅导。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七个好习惯到底是什么?这七个好习惯其实可以分成两截,就是最底下有三个好习惯,这三个好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好习惯能够帮我们做一个事情,就是让我们的人格从依赖型人格变成自立型或者独立型的人格,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依赖,就像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会说妈妈怎么办,爸爸怎么办或者这事不怪我,这事是他们要求的,我是在完成你的作业,我们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格。

依赖型人格就代表着这个人还没有长大,他还是一个孩子。慢慢地我们需要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的人格,就知道这事是我的问题,这事我应该担当,这事我能够想办法。

要完成这个转换是非常困难的,就需要我们能够学会积极主动、要事第一和以终为始。那么经过了这个转换之后又有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让我们完成另外一个改变,就是从独立型变成互赖型。

很有意思,就是一个人独立了不是一件好事吗?但是如果这个人只知道独立呢,如果这个人只知道凡事就靠我自己呢?所以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我们上学时候有很多学霸,但是进入工作以后你发现学霸们未必就真的比那些学习不怎么好的人表现得更好,甚至有的更糟,为什么?

因为学霸就只相信自己,学霸觉得我能够成功就是靠我自己学习好,他缺少了从独立到互赖的这个跳跃。

所以养成了这六个习惯以后,你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人格、变成互赖型人格,这个更难。最后一个习惯叫不断更新,保证你自己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七个习惯的基本的结构。

这里边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思维转换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种节奏之下不断地生活,为什么突破不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困境?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去解读这个东西。

这里边最有名的那个案例,就是大家见过一张图,里边能看见一个老太太或者看见一个少女,很多人都见过这张图。这个心理学实验是怎么做的呢?教授先把一张更像老太太的图给一群学生看,说看到这张图了,然后再把更像少女的那张图给一群学生看,看完了以后把这两拨学生叫到一块儿,找到了一张折中的图,然后当他把这两组学生集中在一起看这张的时候,问他们说这个图上画的是什么?

这个教室里的学生就吵起来了,有一半人坚定地认为说这就是个老太太:“这有什么好说的,难道你看不出来,你太奇怪了。”另外一群人说:“这怎么会是个老太太呢,我很喜欢这姑娘,我会想跟她约会,这多好看的一个姑娘啊。”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傻的。经过不断地沟通,互相指着画解释,你看这明明就是她的脖子对吧,那个说不对,这是她的鼻子,不,你仔细看这是脖子。双方不断地指示的时候,才会有人开始恍然大悟,说这样看是个老太太。

这说明什么,我相信这个图大家都见过,但这个实验最有意思的揭示的地方就在于当你脑子当中被植入了一个预先的概念的时候,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我们说这个人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而是有一年工作的经验,用了十年而已。

那这里边史蒂芬·柯维提出思维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什么叫思维转换?举一个例子,有一天史蒂芬·柯维坐地铁的时候,地铁上有一个爸爸和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就完全不受管束,特别闹腾,妨碍得周围的人都没法安静地坐地铁。然后那个爸爸无所作为,就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孩子把别人吵成这个样也不管他们,所以这时史蒂芬·柯维就很生气。

那从我们的角度看,你会觉得这个爸爸不负责任。他就走过去跟那个爸爸讲,他说,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他是带着怨气去的。

那个爸爸就突然惊醒说,哎哟,对不起,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们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可能孩子跟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抱歉。

那个爸爸说完这句话之后,史蒂芬·柯维立刻转换了思维模式。就是在我们一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用不高兴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打扰到了,原因是因为你的思维定式当中认为家长应该管孩子,这个家长不负责任。

但是当你知道这个前提,这是一群刚刚失去了妈妈的孩子,他们手足无措,他们的爸爸完全陷在悲痛当中,根本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史蒂芬·柯维立刻就变成从愤怒就立刻变成了同情。然后向人家道歉说,对不起,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吗?就特别希望能够尽一点力。这就是思维转换。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特别自然地认为,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的。但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思维转换这样东西的话,你会很震撼。所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

那么什么叫做习惯呢?史蒂芬·柯维说习惯这个东西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就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巧,还要有意愿。一个人做事,我会做、我知道怎么做,和我会做,和我想做,三个圆环的交界的地方就叫做习惯,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的习惯。

所以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习惯有多难,就好像发射火箭一样。发射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火箭上升的两三分钟之内所消耗的能量——就是离地大概几千尺的高度里边所消耗的能量——比它后来在轨道当中运行十几万公里的总和还要多,所以每一次改变一个习惯最难的部分,可能就是开始的那十几天或者是那几天。

这个时候只要你迈出去了,形成习惯以后,后面就会变得简单了很多,所以一定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你才能够真的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在这个思维定式当中,我们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有特别多的人以家庭为中心,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事业,想到的是钱,想到的是个人的自由,想到的是孩子或者想到的是环保等等,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重点。

但是史蒂芬·柯维讲,如果你以这些可变动的东西、以这些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东西为你的原则的重点的话,那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就逐渐地跑偏了。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庭,而一个事事都以自己的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丧失精彩的人生。一个人总是追求自己个人的独立,他就会失去跟他人的协同。那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那个不变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灯塔和船的关系,灯塔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个不变的灯塔在史蒂芬·柯维看来叫做principle ,就是原则,要以原则为中心来构建我们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定式,这就是他提出七个好习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这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习惯。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积极主动?你说和别人说,表现得积极一点,他问你什么叫积极?你说积极就是主动,然后这人再问说那什么叫主动呢?所以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什么叫积极和主动。但是要想搞明白这件事,你得从一个新的概念出发,就是什么是人类最终极的自由。

史蒂芬·柯维特别欣赏的一本书,我们曾经讲过,叫作《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叫弗兰克尔,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边幸存下来的,如果想要详细地知道这件事去听那本书就好了。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边所发现,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史蒂芬·柯维也会觉得说,他人生当中最大的发现,就是在从刺激到行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你看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是从刺激到反应。我们有三种决定论决定着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基因就这样,我这人天生就暴脾气,这是基因决定。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我爸把我虐待成这样了,所以我也有着暴脾气。第三种叫环境决定论,你看周围这帮人多坏,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

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把责任向外推的。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因为我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我在别的书里边讲过这个案例,我在厦门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大吼大叫,然后我就劝那个妈妈不要这样做。那个妈妈就说了一句话,她说:“谁让他不听话。”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大喊大叫,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发疯,我就可以抓狂,我可以把他扔在马路上不要他,这就是从刺激到反应。

而史蒂芬·柯维认为一个真正主动积极的人会发现从刺激到反应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

所以罗斯福夫人讲过一句话,特别棒,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伤害你的权力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法伤害到你的自尊、没法伤害到你的内心的。

这个罗斯福先生家里边被盗了,有人偷了他的东西,大家就写信给他安慰他,后来罗斯福总统回信,这封信很有名。他说这件事我觉得很庆幸,为什么庆幸呢?第一 他们只是偷了东西,没有伤人 ;第二,他们只偷了一部分东西,没有偷走所有的东西,我很高兴;第三,我很庆幸偷东西的那个人是他而不是我。所以你看谁应该难过、痛苦,应该是那个变成小偷的人,他应该更糟糕,我并没有做错事,我为什么要那么伤心难过痛苦呢?

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解读,什么叫做自由?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这个社会的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你偷了我的东西,我就要生气。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当你能够打破这个社会的惯性的时候,中间选择的空间巨大,就是我选择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一个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是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在这儿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吗?我相信很多人说,不会,我肯定是主动积极的,我要尽量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举一个例子,你走在马路上,有一天早上你跑到山上去玩,锻炼身体,结果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下一麻,然后看到一个东西闪着金环就跑掉了,是一条蛇。这时候你腿就开始肿,就开始往上肿,越来越粗,你手里恰好有一把刀子,你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伤口割开,把那个血挤出来,把那个黑血挤到流红血为止,然后喊救命,拿皮带扎住大腿根,然后送医院救命,这是正确的做法。

有没有别的选择呢?有没有人会拿着一把刀说,敢咬我,你疯了吧。然后开始满山遍野地找这个蛇,非得剁了它不可,很遗憾,这蛇俗名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扑地而死。那你会选择哪个?你会选择自救还是会选择追蛇,我相信很多人会讲,是一个明白人都不会去追蛇,你跟它较这劲干什么,你救命要紧啊,不要追蛇。我相信大家现在想这个问题都会这样说。

但是你们反思一下,我们在人生当中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我不是说真的追蛇,我是说你有没有干过类似于追蛇的事。比如说你开车开得好好的,有个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怎么办?有没有人路怒症发作,一脚油踩过去,我也要别他一下。然后那个人过来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

我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所以就不好好上那门课。你说因为那个老师不公平,因为那老师欺负我,因为那老师讲课根本讲不清楚,那个老师人品不行。你看你有各种理由不去读书。但问题是选择权交给了谁,你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因为他不好,所以我不读书。你放弃了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原因是别人给了你一个理由,这就叫做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我经常在课堂上举例子就是韩信。为什么他能够受胯下之辱?一个人受胯下之辱 ,我就跟他拼了或者我就从此意志消沉,受到严重的挫折了。没有,韩信觉得这事无所谓,我接着干我的事。

他为什么选择的空间要比我们普通人大很多,这里边的核心就是你需要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你有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选择空间要比别人大得多。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所以史蒂芬·柯维认为说,你必须得能够坚持有选择。而有选择这件事情需要有四件东西支撑: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有这四个东西,你才能够真的做到不会轻易地放弃选择的权利。

这里边有一个很精彩的案例,他说有一个学生过来找他请假,说老师下周你的课我不能上,说网球队要训练,我如果不去的话我会被开除,实在不好意思抱歉,我必须得去。然后柯维说抱歉,我不能同意,你有没有想过你不上我这课的结果呢?那个学生说,不上你这课,我最多就是丢点分,不至于开除我吧。那个学生就开始犹豫。

史蒂芬·柯维说那么好,请你权衡一下到底是上这个网球课重要还是上我这课重要?那个学生说那你不会开除我,而那个会开除我,你这课我可以补课,我可以找别的同学看笔记,我能够补得回来,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选择去上网球课。史蒂芬·柯维说:“可以。”前边说不行,后边说可以,为什么?

因为当他前边说,我不得不去的时候,我没办法,必须得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格,他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安排。但是当他到后面说,我权衡了利弊,我选择去打网球的时候,这是你个人的选择,你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我们有很多人到今天,尤其是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就是有大量的人都会想说,如果我爸当年不逼我上这个学,我就不至于怎么,如果我妈不逼我跟谁结婚,我就不至于怎么样。你有没有发现,你始终都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你的爸妈,推卸给周围的老师,这样做的恶果是什么呢?你会刻意地让自己不幸福,因为你不幸福,才证明你爸妈当年对你所做的事是错的,因为你根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

那么试着换一个角度,跟着我说这样一句话,不是我爸爸逼着我上这个专业,而是我选择让我爸爸开心。不是我妈妈逼着我嫁这个人,而是我觉得让我们家庭和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如果你有能力选择让爸爸开心,有能力选择以家庭为重,那么现在你依然有能力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件事就是我们在婚姻的书里边经常讲到的案例也是来自于这本书。就是有一个人跑来找史蒂芬·柯维讲说,我不爱我太太了,我对她没感觉了,我们的爱情已经结束了,问他怎么办?史蒂芬·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这人说:“你没听明白,我说我不爱她了。”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史蒂芬·柯维讲:“先生,请注意,爱是一个动词。”当你知道爱是一个动词的时候,你是有选择权的,而当你觉得这一切我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是没有选择权的,这就是主动积极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

接下来我们说光有这个定义还不够,你比如说我就选择跟他拼了,我就选择自暴自弃怎么着,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你看听起来也没错对吗,这积极吗?不积极。

所以积极还有第二个定义就是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影响圈,有一个关注圈,中间的部分叫影响圈,外边这部分叫关注圈。影响圈就是你做了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东西,关注圈是你只能评论,只能发表意见,只能生闷气,但是你改变不了它的东西。

所以,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个圈呢?这是我认为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士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当中做事。如果你天天焦虑,天天痛苦,天天骂别人,天天指责,天天找借口,这都是在关注圈里下功夫,你的影响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这也就是孔子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个核心的思想。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开封读研究生,然后皇帝来视察了,大家都跑出去见皇帝。范仲淹在那儿写字,旁边人问说你干吗,你不去呀?皇帝的外头呢,一块儿去。范仲淹说我今天如果书读得不好,见了皇帝又有什么用?我今天认真读书,总有一天他会见我的。

看到什么叫影响圈,什么叫关注圈了吗?就是对于范仲淹来讲,读书就是我的影响圈,所以他们那一班同学到最后只有范仲淹做到副宰相,天天见皇帝见得想吐,这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别。

所以当你在很多事上,遇到彷徨,遇到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影响圈,什么是关注圈。我努力地在影响圈当中发力,我的事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不抱怨。

那你说是不是根本就不关注呢?当然可以关注了,但是不要下那么大功夫,关注一下就好了。但是精力一定要放在影响圈当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没发现我们生活中特别多的人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追热点吗?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看别人直播、打赏或者在新闻里边跟人吵架,我支持这一派,我反对那一派。你哪儿来那么大功夫,好好地读两本书,好好地学习,努力地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精进,这才是影响圈。

第一个习惯,叫积极主动。从今天开始,你知道了什么叫积极主动。第一有选择,第二要选择做影响圈的事,而不是关注圈的事,当然这个事没那么容易。

我把这书读明白之后,我发现影响圈和关注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你对它的态度,Attitude,就是米卢讲的态度决定一切。你是自己努力想办法去改进它还是你坐在那儿不停地抱怨,这决定了影响圈跟关注圈的根本分界线。所以第一个道理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花的篇幅比较长,一定要先把积极主动学会了。

接下来我们说什么叫以终为始。史蒂芬·柯维也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你到底特律去旅游,但是你没有地图,请问你怎么才能到达你的目的地。或者你连目的地都没有,你怎么可能能够快速地去完成你的任务。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如果没有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的话,目标当然可以改,就你做一做,你可以改,你可以不断调整,今天不想去那儿了换一个方向。但问题是你也得有目标,你才能够有一个方向可以走。所以他说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次创造,一次是在头脑当中创造出来,一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创造出来。

所以假如你要做一个事情的话,在脑中的创造部分就对应着我们平常所说的领导,领导就是你首先得能够知道我要去哪儿。然后在实际的行动当中,那个创作的过程,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但是领导是我首先得知道做这件事是好的,这就是领导和管理的区别,也是行动和大脑当中创造的区别。

我们有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根本忽略了大脑当中创造这一步,就是每天麻木地不停地做不停地做。但你的大脑缺乏了创造力,你没有去设想过你到底要什么,这就是以终为始。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那个终点,你要找到那个目标是什么,这个很重要。

因此你要学会改写你的人生剧本,你想象一下自己死了,躺在那儿,然后周围的人过来参加你的追悼会。他们说些什么,他们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和定义,你希望自己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当你更多地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撰写一个你的个人使命宣言,个人使命宣言就是你的个人宪法,你这个人这一辈子要遵守的那些基本的原则、方向、目标是什么?

史蒂芬·柯维在家庭里边,他还有一本书叫做《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就是拉着一家人写自己这个家庭的使命和宣言,很有效。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家的目标是要培养更多的爱,让大家互相帮助,让我们大家能够不断地能力提升,有成就,有了问题可以多沟通 多交流等等,这都是这个家庭的基本原则,把这个宪法写出来才能够做到以终为始。

那么人究竟应该以什么为中心?我们前面讲到了有的人以金钱为中心,有的人以事业为中心等等。如果你给自己的人生界定说我是分阶段的,我在18岁以前,我是以考大学为中心;18岁到25岁以求学为中心,我要拿到更好的学位;25岁到40岁我要以工作为中心,我需要不断地提升;40岁到50岁我要创业,我要拥有自己的事业;50岁以后我享受人生。你看怎么样,我们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规划很棒,我的人生是这样规划下去的。

但你想想看,如果你的人生是以考大学为中心的话,做家务是不是就成为了负担。你妈妈说不用做家务,不用做家务你就好好学习就好了,人就是这样变得不会做家务,变得没有家庭责任感。当你以工作为中心的时候,你的孩子跑来找你说爸爸你陪我玩一会儿,爸爸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你不要找我。你会不会因此忽略了你的孩子?

当你以创业为中心的时候,你的老婆有心事想要跟你倾诉,你说我这么忙,你天天还给我这么大的压力,我是一个以创业为中心的人,50岁以后再跟我谈吧。50岁后你创业成功了,你拥有了上市公司,有了很多的钱,但是孩子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小太妹,然后老婆跟别人跑了,你觉得你的人生成功吗?

我们在生活中特别多的人是这样生活的,甚至把身体垮掉了都在所不惜,挣了很多的钱,身体垮掉了在所不惜,因为他的生活当中就只有一个中心,非常可惜。

所以史蒂芬·柯维讲说,绝对不要以任何一个这样片面的事情为中心,要以Principle,要以原则为中心,要以主动积极,要以这七个好习惯为我们的核心宗旨,全面地推进我们的人生。

所以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段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念一下。他说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 ,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咱们读书会的人都很熟悉王阳明,所以你想想看王阳明说一切都是以心为本,是不是就是以原则为中心?王阳明说在事上磨练,就是无论是考大学还是读硕士学位,还是去工作、去创业、陪孩子都是事,都是事情的事。在这些事上要磨练的那个东西是我的原则、是我的心性。所以东西方的东西是相通的,最美妙的地方就在这儿。

所以,第二个原则我们要学会以终为始,找到自己人生的原则。写下你的人生的方向,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包括简化到每一件小事,在做之前也要首先找到做这件事情我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Smart原则设定目标,是领导力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这就是我们说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第三个叫要事第一,我记得那个录像上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史蒂芬·柯维请了一位女士上来给她一大堆的石头,然后每个石头上都写着字,这个写的是家庭,那个写的是休闲,每一个大石头上都写了一个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块。找来了一个桶,把一大堆小石子倒在那个桶里边,然后跟那个女士讲说,你把那些大石头现在都给我放进去。那个女士开始塞,怎么塞都塞不进去。最后,只好拿出一块石头放外头。柯维一看说:噢,家庭不要了。哦不,那个女士说,家庭我是要的。我再塞,然后呢?度假 ,度假要不要,哎,度假我也想要。

你就会发现度假也好,家庭也好,健康也好,亲子关系也好,你都想装进去。但问题是塞不进去了,那个桶的容量塞不进去了,后来柯维说要不要试试另外一种方法?这个女孩说,试试看。怎么试呢?柯维还是拿了一个还是那么大的桶,桶大小没有变,但是他把那个小的石头全部倒出来,先把那些大石头一块一块地全部放进去。放进去之后,把那些小石子小沙子倒进去,平平地刚好放好。因为他们这个实验设计得很精妙,就那个体积是正好的,但是方法就看你是先放大石头,还是先放小石头。

我们在生活中有特别多的人就是被大量的小石子占据了,我们每天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刷屏,耗费了很多时间看剧,耗费了很多时间去看热点。尤其是现在互联网上给你的信息,没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用焦虑的方法让你觉得好像不看就跟别人没法聊了,读书甚至都变成了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这时候你的时间大量碎片化,根本安插不下大段的时间。所以,要事第一,就是你首先要把重要的事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要保证它能够推进。

就像我做樊登读书,我的时间当中最重要的一块一定是读书、录书,这两件事是永远不会被打破。然后剩下有一点时间,我去各处演讲一下,帮助做推进,其他的事就都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我现在的时间比以前真的多了很多。大家都会看我,觉得我好忙好累。其实我去一个地儿,嘟嘟都知道,你一定是先旅游,因为旅游的那个空档就是小石子,它可以插在我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的旁边,所以你就可以活得相当自在,你可以很轻松。因为你重要的事你都做了,这就是时间管理。

所以史蒂芬·柯维所创造的时间管理,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应该优先做的并不是重要紧急的事,而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关于这部分我们不用详细讲了,大家去听我们讲过的《搞定》那本书就好了,搞定是更新一代的时间管理,所以可以把史蒂芬·柯维的这个东西完全容纳在里边。

但这本书里边有一个事要提就是他说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的时间,你得学会授权。但是很多人授权出去就总是失败,授权给谁都不能成功,为什么呢?授权分两种类型,他说一种授权叫做指令型的授权。当你是一个指令型的授权者的时候,别人做什么事你都要指挥,你去干这个你去干那个,你发现你最多只是个领班,你没法授更大的权力给别人。

所以你要从一个指令型授权者变成一个责任型的授权者。你像我跟我们的团队谈,我们团队现在孵化出了好几支细分的团队,我永远都是谈我让你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咱们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咱们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以后,你发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被调动出来了。

而如果每件事都是你在旁边不停地指,那这个人最多只是你的拐杖而已,他不会是一个更有用的工具。所以要完成一个责任型的授权,你必须要做到的是预期成果,要说明白,指导方针要说明白,可用的资源有哪些要说明白,责任归属以及明确奖惩。把这五件事做明白了,一件一件地写下来跟对方进行沟通,才能够让这个授权变得更加有效,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所以第三个习惯叫要事第一,请大家记住那个装石子的游戏,就知道要把重要的事安排优先的时间,先给他做掉。

这三件事做完,你基本上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变成一个独立型的人格了。因为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你有自己的选择,愿意做影响圈的事。

接下来,你需要跃升到互赖型的部分。在这中间有一个概念要提出来,就是一个人是怎么从独立走到互赖的,是因为他和别人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情感账户。就是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如果你在这个情感账户当中不存钱,你总想取钱,你会发现你很快就取不出来了。

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一开始存了很多钱,三岁以前可能存了很多钱。但是从三岁开始,这个妈妈或者这个爸爸就开始不停地唠叨这个孩子了,就开始指责他、批评他、嫌他不好,你发现了吗?你在一直取钱、一直取钱。

所以到青春期的时候呢,这个孩子突然之间不愿意理你了,这孩子离家出走或者跟你闹别扭等等,搞得很被动。原因是取完了,账户里没钱了,他也不爱你,你也不爱他了,双方都觉得对方已经难以沟通了。我见过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状态,账户枯竭了。

所以不光跟孩子、跟所有的人,我们都需要知道这个情感账户当中,有没有存足够的钱,我有没有适时地往里边装。如果你不装的话,就像史蒂芬·柯维在书里边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比喻,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鹅,你都每天收一个金蛋不挺好的吗?然后你努力地给这鹅吃更多的饲料,让它下更多的金蛋,这不挺好的。

但是有的人说不行,我特别想拥有很多的金蛋,所以我赶紧把那个鹅的肚子剖开看里边还有没有金蛋,结果一剖开,发现完了没有了,这个鹅也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往情感账户中不断地存钱,就会像那个剖开了鹅肚子的人一样傻,就是我们根本没有考虑把这个鹅养得更好。

收支是要平衡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自然法则在起作用,而不是你眼下什么最快就怎么来。

所以,保护情感账户能够获得投资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包括你要学会理解他人,你要能够注意社交的细节,遵守承诺,明确你的期望,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以及无条件的爱。这些东西是我们投资情感账户的一些基本方法。为什么要先讲这个?你需要去跟别人互赖之前,你要得知道最基本的原则,是投资情感账户。

在互赖的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叫双赢思维。史蒂芬·柯维邀请了一个人上台跟他掰手腕,说咱俩掰手腕,然后邀请了一个第三方,说这位先生我看您像是有钱的,您来赞助一下我们好吗?那人很紧张,问上来干什么。柯维说谁如果赢了你给一块钱,你觉得这事能行吗?那人说可以,这一块钱我有,拿了一块钱准备要给。

然后史蒂芬·柯维跟那个人开始掰手腕,两个较劲。注意,思维定式就是两个人都要较劲,因为掰手腕要使劲,半天谁也没挣到一块钱。后来史蒂芬·柯维就跟那人讲说,先生,咱俩商量一下,能不能这样你让我先赢一局,一块,让你赢一局,又一块,一块、一块、一块……然后旁边站的那人就傻了,说这得多少钱。

我们每个人习惯于要赢对方似乎才算是获胜,但实际上你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思路,双赢的思路就是你赢我也赢,咱们大家多挣钱这多好。所以双赢思维它的前提是什么呢?你要跟他人达成双赢思维,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跟对方建立双赢的关系,就是你和他的情感账户当中要有足够的互信。信任是很重要的。

当然人和人之间未必都能够达成这样的关系,所以柯维讲说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不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为至少我们没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没有浪费更多的精力。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就可以选择不合作。所以在这部分里边,如果想要了解得更深入,去听我们讲过的另外一本书叫《第3选择》。

《第3选择》的作者也是史蒂芬·柯维,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把所有的七个习惯浓缩在一块儿写成了一个《第3选择》这样的一本书。那本书的核心就是怎么样去达成第三选择,怎么样去达成一个双赢的结果,所以在这儿不多赘述了,这是第四个习惯叫双赢思维。

第五个叫知彼解己,知彼解己听起来比较拗口,我来翻译一下就是你要能够学会倾听,很多人不会跟别人倾听。就是当别人一说话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反应出来我们想说什么。这是沟通学里边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就是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通常3秒钟之内,脑子里边就已经开始想我应该怎么回应他。

所以你会觉得跟他人沟通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举一个案例说你去眼镜店配眼镜,你说那个大夫,找眼科医生,说我的眼睛看不清楚了怎么办?医生说没事儿,来,把我的眼镜给你,戴着。你说不行,我戴着这看不清、头晕。这个眼镜我戴看得特别清楚,我戴好多年了,非常清楚,没问题你戴着吧。我真的头晕,我恶心、我受不了,你这样看病是不行的。大夫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矫情,哪儿有你这样的人,真是好心喂了驴肝肺。

大夫也很痛苦,你也很痛苦,因为大夫认为这个眼镜真的看得很清楚。没有这么荒谬的大夫,所有的大夫都应该最起码给人验一下光、测一下,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就会把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就非得推给别人,说你一定要试一下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对方来讲,那就是一副没有配过的眼镜。

而这里边缺了哪一环呢?就缺了倾听的这一环,知彼解己的这个习惯。所以当我们在跟别人沟通,要讨论一个事情,要达成一个合作的时候,其实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少说话,多提问,多让别人说一说。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叫做移情式的聆听,就是我们在领导力里边讲过这个叫做反映情感。你要能够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其实你根本不用去评判他,特别多的人忍不住就要评判,而跟他所对应的叫自传式回应。不会沟通的人就会作自传式回应,就是无论对方说什么,我脑子里想的都是我的自传,都是我应该怎么回应。

自传式回应的表现有:第一个,价值判断,别人一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水平太低了,这是价值判断。第二个,追根究底,那是怎么回事?我估计是你小时候,童年有过问题,头受过伤。你看着我就经常会这样,这是我的毛病,追根究底。然后好为人师。你应该这样,你为什么不试试那个呢,我上次试过那个就挺好的,我给你介绍一个大夫吧,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这四个特征就是我们说的自传式倾听,这个会让对方相当抓狂。我真的过去造过很多孽,包括现在还在做这样的事。我经常会用自传式的倾听去跟别人对话,觉得自己好像给别人很多的帮助,实际上跟我沟通的人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我在反思,我也在不断地改变,所以我给大家念一段什么叫做移情式聆听,因为这个东西如果不念的话,我相信很多人没有感觉。

一个孩子过来跟爸爸抱怨上学真的是无聊透了,那个我们班那个谁人家就辍学了,回去开了一个修车厂,我觉得人就挺好的。你看,当儿子抱怨这样的东西的时候,爸爸的反应一般是什么呢?说你现在还小你没看到,那未来知识很管用的。这样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家长了吧。大量的家长会说,你懂个啥,别胡思乱想,好好读书。这全是自传式的倾听。我们不去表演那个错误的方法,在你们家就看得到。

我们来表演一个正确的方法,儿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了,爸爸说的是,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这叫做反映对方的情感。因为儿子说上学无聊透了嘛,所以爸爸说我能看出来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败感。没错 ,学校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儿子接着抱怨。

父亲说,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你发现父亲没有评判甚至连反问都不是,而是移情式地在说对方此刻的感受,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儿子说对,学校的不一定都对我有用。你看乔伊,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父亲还是在陈述,没有评判。

我相信这时候父亲很痛苦,父亲的内心肯定想讲出自己的想法。但你讲出你的想法,儿子就会跟你辩论,儿子一旦跟你辩论,最后达成结果就是跟你说也没用,你也不能理解我。

父亲说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陈述了他的感受。儿子说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这样,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或许他也会后悔,父亲也没有兴奋。父亲这时候说,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儿子说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很吃亏的。

然后父亲接着说教育很重要。儿子说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我妈妈。父亲说你不想让你妈知道?儿子说,不是啦,跟她说其实也没什么,反正她迟早都会知道,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你看,讲到这儿,孩子跟父亲敞开了心扉说了自己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于考试成绩很糟糕,你发现父亲做什么了?父亲什么都没做,父亲只是一遍一遍地讲出对方的感受。这招太厉害了,这个我用过无数次,我建议你们也可以试一下就是你不做评判,不要给对方下定义,不要急于引导对方。“你为什么不试试什么呢?”这种话不要说,你就准确地反映对方的情感。

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很明白的,他会一步一步地跟你敞开心扉,觉得你尊重他。这是知彼解己,就是倾听的技术。在这部分可以参考我们讲过的《可复制的领导力》里边关于倾听的那部分内容,这是第五个习惯。

第六个叫做统合综效。什么叫统合综效?他说大自然就是统合综效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树、灌木、草、微生物、动物在一块儿发挥了最好的一个效能,这是大自然的能力,所以我们和他人之间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创造性地合作。

所以《第3选择》里边除了有双赢思维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创造性,就是你要带动对方一块儿来创意,一块儿来沟通,所以从沟通上讲,史蒂芬·柯维说沟通分了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互相提防,一般的沟通从互相堤防开始的,这个叫做输赢的思维;然后到互相尊重,这个是妥协;到最后叫统合综效,就是双赢。我们不仅仅要追求妥协,我们还要追求双赢,这才是一个统合综效的过程。

所以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两件事很重要,才能够达成统合综效。第一个是尊重差异,第二个是调动创意。当你看到别人跟你不同的时候,最好的回应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说你不同意我的意见,那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不同意这个想法,那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这就是统合综效的第一步。

当你能够尊重差异的时候,对方才能够愿意跟进,然后如果你能够邀请他来说,那么咱们能不能一块儿创造一种更好的方法呢?你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设想一种更好的方法?这就能够帮对方跟你一起创意。所以当你能够尊重差异并且能够鼓动大家一起来发挥创意能力的时候,才能够真的达到统合综效,让所有人在这里边发挥出作用来。

你看这六个习惯讲完,你已经从一个依赖型到了独立型然后现在开始进入互赖型,你可以跟别人一起合作。

最后一个原则叫不断更新,不断更新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哪些方面不断更新呢?史蒂芬·柯维讲,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

在智力的层面,你可以考虑读书学习,参加樊登读书等等,这是智力的过程。在身体的层面,你需要冥想、锻炼身体、养生,吃更健康的食物等等。

在社会和情感的方面,你需要加入更多的联结,需要多做奉献,需要和他人的情感帐户之间经常地存钱。在精神的层面,你需要追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你需要拥有自己的哲学,你需要能够有自己的一套解读这个世界的方法,这就是你的价值观。所以这四个层面,你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

我印象很深刻,这里边有一幅图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分了三步,就是学习、实践、坚持。当你学习了一个新东西,就要想办法去实践。实践一段时间之后,坚持把它变成一个习惯。你又学到一个新的东西,你再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坚持、不断地上升,你才能够变得越来越厉害。

所以有很多人说樊老师我听了很多的道理,我听你讲书觉得都特别好,每次听的时候都觉得很兴奋,但是为什么我自己一做就做不好呢?

我经常开玩笑说,那怪我喽?其实一个人学东西到最后能够做到之间,最重要的那个人是你自己。你有没有能够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坚持?道理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样的,好的东西是一回事,但是吸收能力各不相同,也就是实践的能力各不相同。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知道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选择权,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才能够听过一些道理之后把它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

我特别反对一句话,就是有人讲说听过了很多人生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我觉得会给年轻人造成很坏的影响。有很多人觉得说,那为什么还要听道理,为什么还要听你们教训,我不如过上我自己自在的人生。

你好好想一下如果你没有听过这些道理,你的人生会不会更糟糕呢?换句话讲,如果你听到了道理觉得没有过好人生是别人的责任的话,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根本就没有长大,所以学习、听到道理一定是一件有用的事,核心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够把它用得好,把它不断地坚持和实践下来内化成为你的血液。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已经有25年的时间了,我在15年前读了它,在15年后我们重温这本书,我依然会觉得非常的有力量、温暖。史蒂芬·柯维写过一系列的书,除了这本之外,还包括我们说《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以及《第三选择》这样的书,每本书所秉承的核心东西是一样的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独立人格调动出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跟整个的社群产生联结,产生一种互赖的关系。

我想我把这本书已经讲得相当明白了,接下来的事就靠大家了。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史蒂芬·柯维一定是认真地读过《论语》的,所以我在最后会用孔子的方法来回应史蒂芬·柯维。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关系;孔子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就是一种双赢思维的体现;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说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千变万化的,我是以一个一为核心的,这就是以原则,以Principle为我们最重要的那个灯塔,所以再次证明东西方的思想家是殊途同归的。

因为人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生物,人的天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哲人看来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深入了解这些好的东西,希望这本书能够大家带来启发,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