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则小男孩离家出走的新闻在朋友圈引爆了。
据小男孩父亲说,早晨5点多,他起床打算给儿子做早饭,然后送他去上学,却发现儿子不见了,桌上留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他要出去走走,如果10天不回来,就不要找他了,他已经死了。
让我们唏嘘感慨的不是他说要出去走走,而是,那么轻描淡写的一句:不要找我了,我已经死了。
腾讯新闻里没有说孩子多大,在校表现如何,和父母间感情如何,只有提到一点:单亲家庭,和父亲住在一起,父亲很忙,很少照顾到他。
是怎样离家出走的心情,会让一个孩子这样淡漠自己的生死?
天真无邪的年纪,本应该是和父母一起享受家的乐趣,有着无忧无虑的的童年,却有了独自出去走走的勇气和绝望,有了死亡的概念。
缺少家庭温暖不一定离家出走,离家出走一定是缺少家庭温暖。
去年我家孩子曾离家出走一次。
那段时间,孩子他爸爸卧病在床,我下班很晚。回家辅导孩子功课后,我还要照顾他爸爸,只能让他独自洗漱睡觉。我们和孩子静心相处的时间很少,除了学习上的,没什么交流。
有天我下班,吃饭时注意到孩子不在,问他爸爸,他爸爸没说话。
后来我忙完家务事,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作业只做了一半,再问起他爸爸,说是凶了孩子几句,出去了。
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天已经黑了。我以为孩子是贪玩在家附近玩耍,结果和他经常在一块玩耍的小朋友说当天下午没有人看到他。
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点都不了解孩子。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好朋友,有没有最喜欢去的地方,我只知道他身无分文的就不见了。
我去游乐场找,商场找,游戏室找,公园找。
到晚上10点,孩子还是没有回来我也没找到。
我打110报警,哭诉孩子不见了。
我无助的发朋友圈寻人,让朋友帮我转发。
我打所有我认识的能帮我找孩子的人的电话,寻了半夜。
后来警察回电话我,说有人报警在路边看到有人强拉孩子上车,那个孩子和我描述的模样相符。
孩子终于找到被送回来。孩子大口大口的吃饭,警察做笔供,问一句他安静的回一句,他说,有坏人开车跟着他,他一点也不害怕,他最怕的是爸爸和妈妈。
他觉得爸爸和妈妈只关心他的作业,从来不关心他。
那一刻,我承认我震惊了。生他养他的父母,居然比“人贩子”更可怕。
可怕的是什么呢,是他感受不到我们的陪伴。我们没有关注他的渴求,没有和他有过深入的对话,我们让他感觉到他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人。
孩子是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人,最最心疼的人,我们以为我们是全身心的爱他,为什么他会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会想到离家出走呢。
孩子说,我想看下我走了,你们会不会来找我。
孩子还说,反正我看到你们就害怕,你们只会批评我,骂我,还打我。
孩子用他能想到的方式在试探父母的爱,在敲响家庭教育的警钟。
你肯留时间给孩子,才是爱孩子。
后来,我坚持每天抽半小时和孩子聊天。也许是睡觉前,也许是接送他去学校的路上。我试着告诉他妈妈每天遇到的开心事委屈事,也让他讲讲他每天好玩的生气的事。
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要求同学用一句诗来形容你心目中的妈妈。
孩子说:我的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一个有爱的家庭,最好的状态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和妈妈爱孩子,孩子自然而然的爱爸爸妈妈。
当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当他也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爱,那这个家对他,也不算家了。
我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家在奋斗,为了孩子而拼搏,可是,我们了解孩子的需求吗?
很多父母读《二十美金的价值》一文时,可能都会被那个要用二十美金换爸爸工作的一个小时的孩子感动,而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疲于拼命的的父母和想和父母坐一起吃一顿饭的孩子。
我们都曾是孩子,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的要求很微小,很简单。
孩子只需要爸爸妈妈能听他们说说话,我们每天被赞扬了,被人欺负了,被人误会了---
孩子只需要爸爸妈妈能同感他的得意,能理解他的委屈,能给他一个微笑,给他一个拥抱,亲一下,哪怕就是摸摸他的头---
孩子只需要爸爸妈妈能和她一起坐在一起吃饭,一起去公园走走---
疲于工作应酬的我们,用时间去赢得金钱,赚得金钱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而给时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才可以让孩子真正快乐健康的享受家的温暖,享受童年的美好。
歇歇吧,已经和孩子疏远的家长们,只有你站在他面前,蹲下来,才能和孩子对话,才能让他知道:我们爱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