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收获简直比第一次读要大得太多了。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傻乎乎的小破孩儿,脑子里面对很多概念根本就没有认识,更准确地说,就没有那些概念!这次再拿起这本六年前读过的书,很多概念竟在大脑中产生了神奇的链接,不自觉地跟已有的认知产生了化学反应,把已经成为心智的一本分加固了,还处于模糊的部分,清晰化了。类似这样的作品,是有重读的必要的。
这次,我要再换一种表达方式,站在自己的视角,选择跟自己切身相关或者对自己有切身改变的部分,深入拆解。
心智,是最终导致同起点的人结果不同的唯一原因。面对同一件事情或是相同的问题,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心智能力会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
通过思考,我自己对于“兴趣”这个概念真的有了全新的认识。小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会点特长,总是羡慕不已,然后就会央求爸妈给我报一个兴趣班之类的学学。爸妈当然愿意看到我好学上进的样子了。所以,几乎我要求的所有兴趣班,他们都是全力支持的。不过,现在来看,很多曾经的“兴趣”,已经不再是“兴趣”了。原因很简单,我不再擅长了。小的时候,爸妈就要求我写字要认真,所以,在开始写字之后,我们没有经过“龙飞凤舞”的过程,而是比较顺利地就过度到可以把字写得干净整齐。但是,离漂亮确实还差得远。因为自己在同龄人当中做得还不错,所以,平时就会经常写点东西,然后拿给别人看,借机得到别人的夸赞。实际上,我没有想明白练字的目的是什么,似乎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
小时候,手没有力气,所以,握笔的时候,总是会很用力,没想到,这竟成为了我写字变差的转折点。一次转学,发现新同学都在使用钢笔写字了,而我还在用铅笔。我也换成了钢笔,而问题就随之而来。因为握笔的力气太大,用钢笔的时候,就容易把纸戳破。另外,用力写字是很难写得快的,时间长了手掌还会有酸痛的感觉。就这样,曾经使用铅笔能写出一手还不错的字,到现在突然之间用钢笔显得异常笨拙。本子上的字也不再隽秀整洁了,我瞬间失去了对于写字的兴趣。然后,在接下来从楷书到行书的重要转变时期,我却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耐心,结果,到现在我仍然不会写行楷。放慢速度倒是可以写出还不错的正楷,但是写的字放在一起,总有一种像小学生写出来的感觉。
还好,现在我们写字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了,大部分时间是用键盘做一些记录,所以呢,这段小波折在我从大学毕业之后,也就不会像曾经一样经常打击我了。所以,我现在也确实不太相信“兴趣”的说法了。当然,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对某种事情有着天生的兴趣,最终他们可能也会在相应的领域上取得骄人的成绩。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幸运的。我们普通人,在大部分没有“兴趣”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做不好那件事情。如果当初没有爸妈的严格要求,我从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也不会很注意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然后用心的练习。那么,就没有之后自己有兴趣参加书法兴趣班,更不会在平时的时候,随便写写东西,到处显摆一下(虽然有的时候就是在显摆,但是不可否认,我确实有兴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写啊。如果我写得不好,估计我就没有那个闲情雅致了吧,更可能去打游戏或者踢球了)。之后的一次转学,让我从使用铅笔到使用钢笔之间的过度阶段大大缩短,导致我曾经做得很不错的事情,突然之间做不好了。结果,最终自己的字没有稳定形成自己的风格便成了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试想,如果当时能够想明白“写不好很正常啊!因为我之前从未使用过钢笔”,那估计现在就不是这样的状况了。我会像曾经练习使用铅笔那样认真练习使用钢笔,然后再慢慢加快写字的速度,最后,我相信,行楷一定不再话下。就因为当初在心智上的一念之差,导致现在的巨大差别。不过,至少,练习写字这件事情,给我提供了一件不错的证明心智差异带给人不同影响的案例和佐证,也让我不再迷信“兴趣”的绝对重要性。这,本身也算是一种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