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一,中国人每到端午节,在吃米粽时,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起屈原。屈原早年深得楚怀王的信任,经常与楚怀王一起商议国事。然而,他自身性格耿直,其一系列为国利民的政策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排斥。这些官员经常在楚怀王那里说他的坏话,于是,他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并不断地被放逐。“众女嫉余以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是屈原对遭受朝廷众人排挤而发出的感慨。
故事之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便去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并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吗?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东郭先生是个滥施仁慈的人物,于是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地从口袋里跳出,却扑向了东郭先生,并想吞噬他。
以上两则故事,分别向世人展现了落魄与得意之形。落魄,潦倒失意也。得意,称心如意也。前者与其他词语组成的成语有失魂落魄。旧称,离开人体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的精神为魄。此用来形容人心神不安或惊慌失措。而后者与其他词语组成的成语有得意忘形。《晋书》中载:“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形骸。”此用来形容人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了常态两条成语,均为贬义。
在现实生活中,落魄的人和事见怪不怪。有的人,昨天还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今天则遭到了公安机关的批捕或纪检监察机关的“双规”;有的人昨天是大款巨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天便一贫如洗;有的人,昨天是娇生惯养的贵夫人,今天已成了可怜兮兮的怨女或弃妇。还有,有的人,身强力壮时不可一世神气活现,病缠身时则是烂鱼一条、死蟹一只;有的人,在单位里一向仗势欺人,一旦“树倒猢狲散”,顿时变得灰头土脸起来;有的人,在家里老是犯“女王病”,丈夫真的要与她“拜拜”了,便服软告饶起来;有的人,生意火爆时,顾客要找关系、开后门去央求他,乃是昂首挺胸,市场冷清时,则会低三下四地恳请顾客照顾生意。在现实生活中得意的人和事,也是见怪不怪。有的人,一旦升了职,便飘飘然起来;有的人,一旦发了点小财,便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的人,一旦参加某项竞争并取得了成功,便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有的人,情感上周旋于几个异性人之间,便自以为是起来,甚至还会在众人面前吹嘘一下。
落魄与得意,有的是因为政治原因、有的是因为经济原因,有的是因为思想原因、有的是因为工作原因,有的是因为感情原因、有的是因为品德原因,有的是因为主观原因、有的是因为客观原因,有的是因为直接原因、有的是因为间接原因,有的是因为有形原因、有的是因为无形原因。尤其是人落魄之后,普遍会有一种失意灰心、哀怨的感受,觉得世态那么炎凉、世情那么不测、世人那么功利。事实上,人生如同植物一样,总有荣枯兴衰的阶段花儿即使开得再鲜艳也有蔫灭消失的时候;人群如同植物群一样,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总会呈现出各种形态,即有的人落魄、有的人得意、有的人寻常。因此,人世间有落魄之人,人生中有落魄之时,都是十分正常、自然的。
我们在做人与处世中,千万不可自鸣得意,纵然一时得意,也千万不可忘乎所以。这是笔者对得意的理解和态度。对落魄,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其一,同情落魄者。我们应该更同情那些因不可逆的原因或其他客观原因而出现的落魄,对那些主要由于自身原因特别是对那些因为执迷不悟、我行我素而招致的落魄,恨其自不争气。其二,友待落魄者。主要因为,落魄者往往在名声、利益上已发生了剧烈变化,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物质待遇、人际关系一落千丈,故而,我们无论基于公德考量,还是从私德出发,都应友好而非冷淡待之,千万不能落井下石。更何况,察人观事,不可只看一时一地、一点一滴。世上一度失意、失着的人,在某种机缘下,翻身爬起甚至腾飞的例子举不胜举。其三,善待落魄者。对落魄者的态度,不仅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为人品德,而且可以提供重塑新的人际关系的机会。造成落魄的原因非常复杂,显现落魄的情形也千差万别,我们应该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的帮助。如果做到恰到好处,即可产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效果。要知道,世上那些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等,常常是在极端艰难危险的情况下形成的。
以一颗平常、平和之心去应对万事万物,符合天意,顺从人性。明朝宋纁在《古今药石》中载有寇莱公的《六悔铭》教导人们要及早悔悟改之。其曰:“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时至今日,这《六悔铭》仍有指点迷津的意义。其中,“官行私曲,失时悔”启迪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因个人的私利或个人的喜怒而在公职岗位上有所偏失和曲护,更不能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否则,待到东窗事发时,后悔则晚矣!“安不将息,病时悔”启迪我们,无病要想有病之苦。在现实生活中,人生病时,大多有所悔悟,然而,病情一有好转,又把节欲养生之事抛到九霄云外了。笔者认为,人务必吸取悔时的教训,在落魄之前好好想想会不会落魄,在得意之时好好想想该不该得意,从中择善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