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大龄单身的男神女神越来越多了......
胡歌作为仙剑留守儿童,屡屡被催婚,当被开涮说,别人的孩子都能打酱油的时候,[心残志坚]的老胡,倔强表示:我自己也能打酱油。
之后更是卖力甩锅:我不着急,那个彭于晏还没结婚呢;面对师兄的点名,彭于晏无奈推脱:那我也不急,他应该先吧!
如果说,男神这边还在插科打诨,试图蒙混过关,女神那边的回击,真叫一个气场全开,杀气扑腾!
四十岁依然没有结婚的陈乔恩,直言:我相信一见钟情,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要对自己诚实一点。在面对妈妈关于孤独终老的恐吓时,底气十足的说:我会是一个有钱的,孤苦无依的老人;
与陈乔恩年纪相近,也是单身的秦岚,态度更坚定:为什么要将就?这是我的人生,我为谁而将就?
号称老男人[照妖镜]的俞飞鸿,面对不婚质疑,更是正面硬刚: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有固定的性伴侣。之后又通透表示:我不太喜欢把主动权交给别人,我也不期待男人带给我快乐,我的快乐我自己去寻找。
如果说,在过去的观念里,没结婚意味着被剩下了,那这些男神女神们,可真是靠[实力]单身了。
但娱乐圈其实只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很多时候,也仅仅只是折射了时代的镜像。
因为事实上,[不将就],已经不再只是明星们的特权,也变成了很多当代年轻人的信仰。
几代人以来,爱情一直是哲学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们,热衷的话题,青睐的主旋律,不同的人和群体,经常为爱情是什么,而争论不休。
哲学家认为: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理想之上的感情;
化学家认为: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作用短暂但来势凶猛;
物理学家认为:爱情是两个导体的导流,在交汇的瞬间,迸发的火热;
至于文学家,爱情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主题,诗人们更是变着法的呈现,爱情的缠绵悱恻;
虽然在过去的很多年,人们对于爱情的定义不明,有着纷纭的意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几乎大部分人都认为:爱情意味着强烈的情感,是极致的幸福与痛苦。因为爱情太过激烈,以至于没有爱情的人生,平淡到乏味,无聊到庸俗。
但是这个观念,在现代社会却被打破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婚恋问题上,选择不将就。没有遇到爱的人,就算约炮,也不以爱的名义乱搞;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宁愿单着,也不草率步入婚姻殿堂。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比爱别人重要的是,爱自己;比爱情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如果爱情意味着委曲求全,我愿意做独孤九剑,孤独一生,享受单身。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婚姻在美国,有着崇高的意义,是上帝的旨意,但新一代的年轻人,随着个人目标、价值观和角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踩下婚姻的刹车,质疑婚姻制度的意义,或者说,他们对待婚姻,开始抱着更审慎的态度。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表示,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婚的可能性,比他们的父母多了三倍。
你可能会说,这是美国的数据调查,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但是这组关于不结婚的理由,真的是太扎心了,几乎说出了所有中国青年一代的心声。在这些单身清单里,你似乎能够看到,中国未来的前景。
我单身是因为,我拥有一切我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快乐和完整;
我还没有遇到一个让我觉得[哇],和她在一起,比单身更好的女人;
我发现很难想象有一个男人,足够成熟和令人敬重,让我想要与之共度一生;
我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和金钱,单身意味着我不必解释,我买了什么,或如何度过我的时间;
我发现独自快乐很难,如果我不能独自快乐,这意味着,我在一段关系里,也永远不会快乐;
我只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我不愿意玩,[我有一个男人,尽管他不值得你爱]的游戏;
我单身是因为这是一种选择,也因为我不需要有人来证明,我是一个了不起的、有爱心的美丽女人;
我遇到或约会的每个人,都还是个男孩,而我想找个男人,更想找一个,在生活扔给他们一个曲线球时,不会逃跑的人;
老实说,我单身,只是因为太懒了,关系需要努力维护,可是我不想打电话、发短信或诸如此类的一切事情;
天哪,有太多的理由要数了。不过,我要说的是:除非他先成为我最好的朋友,否则我绝对不会考虑结婚,我很高兴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目前更专注于自己,我希望自己取得精神上,和事业上的进步,我并不打算永远单身,但也不会匆促结婚;
32岁的妇女赋权组织,[Women Work]的联合创始人,内克本·奥桑说:随着我的成长,我在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对婚姻持保留态度。
在寻找合适的伴侣安顿下来的时候,奥桑很注意寻找在婚姻、宗教和政治方面,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人。换言之,她在寻找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伴侣,一个分担压力,让她可以在工作,以及妻子,母亲的角色之间,获得适应的人。
奥桑的选择,其实和当代中国很多女性的选择一样,在中国,也是因为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了婚姻的推迟。
很多女性开始追求学业,事业,以及更多人生的进阶性选择,所以,如果婚姻意味着将她们拖回家庭,那很多女性会用不婚,或者晚婚来抗争。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现象,在未来的中国,将会越来越多。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将爱情视为奢侈品,将婚姻视为衍生品,将事业视为必需品,这就意味着,她们对另一半的选择,也会越来越苛刻。
一项中国的婚恋调查显示,中国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正在从经济支持,转变为更多的情感支持。她们希望男性能够情商更高,也更加的善解人意。
而且,新一代的女性,也正在摒弃传统认知中,一贯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转而希望在总体工作量和家务上,丈夫能和自己均分,并且夫妻双方享有共同的地位和权力。
可以说,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放在婚恋的第一位时,这意味着磨合变得更困难,步入长久的婚姻,也变得更艰难。
但这就是一件坏事吗?也不尽然,因为国外的数据是,随着年轻人对于婚姻的苛刻,导致一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竟然慢慢走低了。
而当今中国离婚率越来越高,支离破碎的家庭越来越多,甚至诞生了高考完就离婚的畸形现象,这是否也意味着,当代年轻人对于婚姻的谨慎,才是未来降低离婚率的法宝呢?
这也许,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了,但对待人生大事的理性,才是成熟心理的一种表现吧。
如果说,大龄单身未婚,还有无奈的地方,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自觉拥抱单身。
美国一家咨询公司,调查了1000名,18至25岁的单身人士,发现72%的人[有意识地决定]保持单身。
因为:单身状态给年轻人一种冒险、独立和赋权的感觉,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单身对他们的好处,超过了所谓的甜蜜爱情。
他们中:39%的参与者认为,建立忠诚的关系会变得无聊;45%的参与者选择单身,是因为要专注于他们的职业;41%的人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或获得学位上。
而中国年轻人,常常自嘲的自杀式单身,看似被动无奈,其实也是一种主动选择,因为你不愿意走出单身的舒适区,去寻找潜在的另一半,说到底还是因为,单身太舒适了,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人生,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所以要迈出新的一步,才会显得很艰难。
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中外青年,都慢慢的趋向于认为:不仅婚姻是一种选择,爱情也是一种选择。没有哪一种选择更高贵,但毫无疑问,每一种选择都更对自己的口味。
咋看觉得不可思议,但仔细去想,其实会发现,这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寻求,分为五层,前两层分别是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求,婚恋需求,属于第三层的情感和归属需求。
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当代年轻人,有很多已经跨越了前三层,开始追求尊重的需要,以及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就算有些人,依然在寻找情感需求,以及归属需求,也不意味着一定要从爱情和婚姻里寻找,因为可供选择的对象,显然很丰富。
所以,当别人问你为何单身时,请理直气壮的告诉她:我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又或者:忙着交际忙着玩,真没空脱单!
几个世纪以来,社会一直在灌输单身的危害,以期让年轻人,为单身感到恐慌和羞耻。
比如说,英国医生威廉·法尔,就曾在1858年写道:婚姻是健康的财产。法尔用多项数据证明,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容易长寿;
之后关于婚姻保护效应的说法,屡见不鲜。有研究显示:单身的人比结婚的人,更有可能在航海中遇难;有研究显示:单身比结婚的人,更容易孤单,以及罹患各种病症。
但当代年轻人,似乎一眼看到了真相:比起可能在航海中遇难,不幸的婚姻带来的折磨,可能要更具象一点;而且,单身容易患病,那在婚姻里生活痛苦,患病的可能性,简直增加了几倍不止。
并且,如果说,结婚的最大福利是,可以从伴侣那里获得支持,当代年轻人则将视线,转向了家人和朋友,据研究,单身比结婚人士,和家人的联系,以及朋友的联结,要更紧密。
虽然人们依然倾向于认为,单身意味着孤独终老,死在布满灰尘的阁楼里,但现实是,即便结婚的人,也不能保证夫妻双方同时去世,而单身的人,早已经找到了应对方案,她们可以结伴养老,也可以选择努力攒钱,去高级养老院。
可以说,当一切现实条件,对年轻人造成的钳制,都已经变的无关紧要时,能让年轻人,主动走进爱情和婚姻的:只有那个对的人。
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等待一个对的人,可以是自娱自乐时的消遣;但仓促选择一个错的人,一定意味着冒险。
因为当代年轻人早已深刻的明白:单身未必孤独终老,但是错误的婚姻,一定是:要么两个人独孤终老,要么一个人半路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