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沉重的“期中”心情赴省城培训,本想完成任务即可,没想到却和语文有了一次全新的邂逅,感动于这种不经意的力量。
不必说武颖老师对《诫子书》精彩的解读,吕艳艳老师对批注的惊艳诠释,武明珠老师“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也不必说“锵锵三人行”的独到点评;更不必说各位专家的深入浅出的讲座;单是本次活动的流程安排就独具匠心:讲课、评课、讲座三项程序承接而来,层层递进,满足了在坐教师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内在需求。“文化积淀”、“读写方法”、“名著阅读”三大板块的设计更是应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读”“写”的重视程度拔高的要求。
所以此次培训,不论是从内心熏陶角度还是教学实践角度都给予了我阳光雨露,使我这株不成熟的年轻树苗有了一次成长的拔节的机会。
细说收获,三方面。
第一方面,心态上。本次培训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静心是能够干成一件事情的前提。当然,这得益于太原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武颖执教的《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作“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训。该文虽简短却意蕴深厚,是一篇修身立志的典范之作。被武老师称为“道德文章”。
武颖老师对该篇的精彩解读讲到了我的心里。
她抓住一个“静”字,提纲挈领,把握了整篇文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全文充溢着一个临终老父亲对8岁小儿的殷殷期盼和拳拳父爱,他多么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成人成才,他诚恳地告诫诸葛瞻要想成才需要学习和立志,而学习和立志的前提条件便是,静!
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净,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才能够有所得。可见,想要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
只有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摒除一切杂念和诱惑,踏踏实实,才能成就一
番事业。
说到此处,我就想起近段时间我的状态,过于追求成绩,过于追求结果,已然忽略了过程,有点急于求成了,而欲速则不达,动机太强烈对事情不利啊。
28班期中成绩有了严重下滑,孩子们长吁短叹,扬言要超过兄弟班级,而我认为,我们无需大话,空话,我们无需立志,发誓,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愤愤不平非要超过谁不可,我们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落后的原因,然后迅速弥补,调正方向,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会理性分析,切勿呼扇空洞,勇于承认自己的落后,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平心静气,宠辱不惊,才能突破自己!
有的时候在想,语文确实有如此的魅力,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洗礼人的灵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是不是也可以像武颖老师一样,深度挖掘教材,提炼课文重点,以最“修身”的方式讲到学生的心里,讲到学生的生命里?因为,语文学科或者说教学,本来就是首先承担着育人的目的,而后才是知识的传授!
第二方面,教学方法上。武明珠老师《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名著阅读交流课示范。曾几何时我也深深地以为整本书的阅读将在今后的课堂改革中提到至高的位置;曾几何时我也发动两个班近一百名同学拿起经典“像过节”一样的阅读;曾几何时,我也犯愁读完后应该怎样?怎样去总结,?怎样去有放有收?怎样去探讨经典的厚重与魅力?这堂课像是及时雨,像是雪中送炭,解了我燃眉之急。
武老师说,让孩子们拿起经典之前,我们老师是一定得有预读的,预读不仅要读内容,思主题,还要提炼几个最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为抓手,那读书交流活动才会扎根于学生的实际,逐步向深层次推进,进而打开学生们的思维,让她们爱上经典,爱上读整本书。
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老师的这节课已不仅仅是一节课了,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三方面,人格魅力的修炼上。此次培训,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几个人,柳玉芝,刘补明和曹二立,不是因为他们“锵锵三人行”,也不是因为他们“惊艳”的名字,而是因为他们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谦虚严谨年龄虽老但不卖老的刘老师,身材瘦小毫不起眼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刘老师,博览群书样样精通年轻有为的曹老师,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感性的动人又有理性的批判,他们读书很多,但又不拘泥于书本,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看生活中的人、事、物,因此他们口中的字字句句才能够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灵。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有自己风格的人。
非常感谢校方提供的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赏识与信任,才有了我这么多沉甸甸的收获。我想这是我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将记载着我从内心深处感悟到的人生至理和带着思辨的教学方法接纳,它将开启一个新的语文征程,这一片天地定是自由自在,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