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华丽登场
1945年9月,小亨利·福特正式接班。
第二年春天,他聘请了一位副总裁欧内斯特·布里奇,全面负责经营。欧内斯特又迅速挖来了15位经理人。仅仅一年后,福特公司便戏剧性地扭亏为赢。
他们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高明手段呢?
欧内斯特和他的团队都来自福特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通用汽车公司。这个对手的成长实在惊人。此时的通用已经领跑汽车行业20年,而当初,在福特发布T型车的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刚刚组建,并且在运营12年后差一点破产。
人们将通用汽车的成功归于一套独特的管理方式,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努力效仿。
另一位来自汽车工业的经理人,他叫艾尔弗雷德·斯隆,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亨利·福特的缺点。他是第一个在实践中真正开启“现代系统管理”之门的人。
艾尔弗雷德·斯隆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16年时,他经营的汽车轴承厂被通用汽车公司收购。
当时的通用汽车已是美国第五大工业企业,先后控制了40多家汽车公司和配件厂。
但在斯隆看来,那不过是一个脆弱的庞然大物。内部相互竞争,管理者甚至都不知道谁捞了钱,谁亏了本,因为公司连统一的会计系统都没有。
危机很快来临。不过,对通用和斯隆而言,这同时也是一次转机。
1920年,在一场意外的经济衰退中,面临停产的通用汽车被杜邦公司收购,经理人斯隆终于有机会登场了。
他将自己撰写的《组织研究》书送到董事会,同样在为管理宠大公司而伤脑筋的杜邦欣然接受。
斯隆曾说:我们要为每一美元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最高目标:在更多的地方,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产品。
斯隆的目标是“为每一个钱包生产一辆汽车”,为此他设计了一种多部门制,负责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由不同级别的经理人共同管理公司。
那是一个分权制的企业,各个分部通过广泛的会计核算机制向总部负责。(艾拉·杰克逊 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
上层管理的任务是制定目标和战略,而不是进行日常管理,或介入每一个决策的细节。在当时世界商业和美国商业中,这些都是全新的理念。(大卫·施密特雷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只有时刻活在生死线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公司,才会拥有自我更新的主动意识,才会以非营利组织所不具备的内在冲动,开劈出暂新的管理模式。1921年的《财富》杂志写道:“通用公司之所以能够避免许多脊椎动物身子大了头脑没有跟上而最终没有灭绝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斯隆先生创造了一种与规模相适应的复合大脑。”
凭借独特的制度,通用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从崩溃边缘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雪佛兰针对的是一般人,凯蒂拉克给有钱人,兹莫比尔是给手头宽裕但个性谨慎者准备的,别克卖给力争上游的人,庞蒂卖给没钱却爱摆阔的人。
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是两种典型的:一个是围绕着个人建立起来的,一个是围绕着制度建立起来的。其实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这是历史的演进。由个人驱动的公司,对应的是公司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出现更加复杂、多层管理的公司,是为了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斯蒂芬·沃兹 《福特传》作者)
正如斯隆所说:“在独裁者的领导下,一个机构是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组织的。如果独裁者知道所有问题的所有答案,那么,独裁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没有独裁者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也没有人能做到。”
斯隆认为,公司需要听到多元化的声音,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有一个关于斯隆作决策的事情。某天,经过一个简短的讨论后,他发现,所有的经理意见都一致。正当大家准备结束会议时,斯隆说:“是不是在座的各位都同意釆取这样的行动?”经理们说:“是的。”斯隆接着说:“那么我认为,我们应该搁置这个议题,不要在今天作出决定,等到下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直到出现反对的意见。因为在没有经过彻底讨论前,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所做的决定到底意味着什么。”
1923年,斯隆被任命为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他不苟言笑,很少娱乐,工作就是一切。公司里的人都尊敬地称他为斯隆先生,管理大师彼德·德克鲁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职业经理人”。
他处事非常谨慎,在考量经理人的时候,从不愿受到人际关系的干扰,因而有着“沉默超然”的名声。在公司里,他没有朋友。( 穆斯塔法·莫哈泰仁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斯隆先生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近40年,他从未拥有过这个公司,却为公司奉献了一生。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典范,斯隆的影响远不止一个组织结构图,而是一场公司权力结构的变革。
最重的是是从一个由所有者来经营的小公司,转变成一个不是由所有者经营,而是由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的大公司。 (穆斯塔法·莫哈泰仁)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以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为标志的。在过去由所有者掌控公司,公司性命和所有者的生命实际是捆绑在一起的。这样就不利于优秀的人、最有能力的人进入公司。而职业经理人进入公司的管理岗位和所有者实现了分离,这就意味着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可以在一个优秀的人手里发扬光大。(宁向东 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