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来了,怎么来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呢?阿德勒认为,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就可以,谁来承担这个结果那就是谁的课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太难了,因为生活中人跟人之间的牵绊,不是简简单单能够说得清楚的,尤其是在跟父母、配偶、孩子、朋友、老板、同事,这些人的关系中,不仅要考虑这个事本身该怎么样,还要顾虑对方情感上的感受,并且承担对方这种感受带给你的影响。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选择什么样的交互方式,这些也是你的课题。课题分离不是放飞自我,听之任之,而是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课题,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例如丈夫面临失业风险,回家情绪低落,如果用课题分离的角度来看,丈夫工作那是他的课题,但丈夫失业会影响到妻子。作为妻子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这些都是妻子的课题,是选择不管不问干脆切割,自己的事情自己搞定,还是选择跟丈夫一起承担起来,同理共情,帮忙分析出主意,提供情感安慰。这些都是妻子的课题,如果这些都做了,丈夫怎么去做那就是他的课题了?
课题分离本质上也是在区分我能改变的和我无法改变的,我无法改变的课题,要表现出岂能尽如人意的雅量,而我能改变的那些事是我的课题,则要做到无愧于我心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