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陪伴营三月份作业:通过自学先秦文学史,自选角度及重点,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先秦文学“讲义,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须原创,31日前提交。
一、先秦文学概论
通行的文学史把先秦文学分为上古文学、西周文学、春秋文学与战国文学四个阶段。
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形成了诸子百家,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而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此时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诗歌则有一个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演进到政治抒情,再进而到言志抒情。
此时许多作品的作者难以确定,产生时代也难以确定。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的记载不那么准确,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
上古文学
《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我小时候看的很多故事都是出自《山海经》,比如我们熟知的民间故事《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就是人们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学始祖。
西周文学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诗经》也是西周至春秋时代唯一的诗歌总集。西周以前的歌谣都非常简短,只是具备诗歌的雏形。到了周代,诗歌在原有的基础上繁荣起来,这些诗歌许多被收入《诗经》。《诗经》属于集体创作,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和政治讽刺诗,也有大量的民歌。《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文学
楚辞,也作“楚词”,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直接影响了后代辞赋和骈俪文的发展,其比兴寄托的方法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
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衰落,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纷纷招揽人才,在国家利害和个人利益的相互影响下,各种思想学说纷纷出现,中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流传到现在的经典著作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统称,据史书记载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之多,但影响较大、流传较广、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等。
诸子百家之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西汉武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也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学派。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儒家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学说又称为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学派。儒家思想倡导“礼、义、廉、耻、仁、爱、忠、孝”。这也确立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意识规范,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正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华民族才逐渐形成了中和友善、温良恭俭让和勤劳刻苦的民族性格。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很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称。孔子的思想学说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弟子根据他的授课内容编纂了论语一书,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等。
孔子还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这些典籍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便被统治阶级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课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墨家
墨家同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儒家和墨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儒,即入墨”之说。可见墨家学说也是先秦时期比较重要的学说。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甚至一度在儒家之上。同时,墨家被视为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自称为“墨者”。之后由于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汉朝之后基本消失。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大概生活在公元前479—381年之间,他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但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外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体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括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学、光学和力学。
道家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比肩,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思想带有悲观主义色彩,其思想主要关注在生命上,以修身为主旨,“内圣”的观念被庄子发挥到极点。佛教传人中国后受庄子哲学影响非常大,并由此产生了禅宗。庄子的人身哲学被后世用来倡导艺术精神的培养,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审美的意态体悟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庄子》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代表作《逍遥游》是先秦散文的巅峰之作。
黄老学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主张因俗简礼、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墨家则主张兼爱天下,反对战争,主张尚贤、尚同以治国。
史书记载老子后来出了函谷关,再没有人见过他,而他在出函谷关之前,写下了《道德经》,全书五千字,这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老子作《道德经》的目的,主要是借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行为,及所示现的上善之德;借助圣人“为无为”的行为,即主观意识所人为表现的上德,讲如何以“本觉意识”和“主观意识”综合用事的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道,不能用言语来说明,否则它就不是恒常的道了。名不能用文字来表述,凡是能用文字来称呼的,就不是真正的名。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开端。老子所说的道,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我们只有通过认识这些规律,顺从且不违背它,然后适应它,最后懂得利用它,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不仅是其哲学的总称,还是其研究对象的代名词。
法家
法家也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故被称为法家。法家亦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法律的一派。他们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与方法。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及法律体制,从此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法制主体。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虽未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可他却著有一书《韩非子》,使得法家的学说得以流传。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秦孝公招贤纳士,商鞅去了秦国,为秦孝公建言献策,秦朝经过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六国中的强者,最终灭了六国称霸天下。可见法家的学说对于治理国家还是很有成效的。当然法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律法很严酷,这也是世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秦朝经过二世而亡,是一个比较短命的王朝。所以后期才推举儒家文化,以仁治国。不过我觉得没有一个学说是没有弊端的,治理国家应该扬长避短,吸收各个门派的优点,而不是汉武帝那样独尊儒术,因为现在我们几乎已经摈弃了儒家治国的思想,我看了当时的诸子百家,觉得墨家也很好,至少在自然科学这方面很有研究,只可惜后来消失了。近年来,我们又开始学习经典,关于墨家学说还被拍成了电影《墨子》。
纵横家
秦朝之所以在战国后期成为六国强者,也因为它采用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对六国逐一击破,最后六国被秦国所灭。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人。其创始人是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总之是一位神人。
纵横家主要著作今仅存《鬼谷子》十三篇、《战国策》三十三篇、《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
杂家
杂家是先秦时代学术思想中的九流十家之一,杂家之所以为杂家,是因为杂家不具有原创思想,而以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见长。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杂家的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他刚开始经商,因为遇到嬴异人,他从异人身上看到了希望,最后帮助异人成了秦国的国君,异人当上秦国国君后,吕不韦任宰相,异人死后嬴政即位,吕不韦实际成为秦国的掌权者,在此期间他招揽门客,让门客编纂《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字。《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因为这是很多人编写的,它的内容涉及很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
兵家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也是诸子百家之一。
兵家研究讨论的主要是战争哲学思想,教人怎样用兵,即战略战术问题。春秋战国之后,那些通晓军事的军事家、学者也被称为“兵家”。
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孙子、孙膑、吴起等。兵家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姜太公。
孙子兵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生死的思想领域,也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所以要深入考察。
当然孙子兵法现在也用于很多行业,成为人们的思想主导。